爆發背后透露出的隱憂 電商市場呼吁理性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馬云曾斷言:21世紀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馬云的斷言是有耀眼的數據做支撐的:有統計表明,2012年我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到8.1萬億元,同比增長27.9%。預計未來3至5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仍將維持穩定的增長態勢,2015年預期可達26.5萬億元。與此同時,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日前發布“2013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及其評述報告,2012年我國網購市場交易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網絡購物已連續多年在全國各類零售業態成長性上保持第一。
電商的繁榮是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第一:從商家層面來講,相對于實體店面來說,網店的成本更低,價格上更有優勢,能吸引到消費者,同時能對倉儲商品統一分配調度;第二:從消費者層面來講,網購更快捷省時,符合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群體的消費心理,此一心理形成便難以逆轉;第三:從網絡這個媒介來講,網絡是虛擬社會,是流行趨勢,因此網購也必定是所趨。第四:從廠家的銷售渠道上看,網絡銷售也是實體銷售渠道的必然拓展,廠家都在開拓市場渠道,網絡銷售自然而然成為選擇。從這四個方面來講,網絡銷售也是必然之選。
京(專賣店)東商城大家電單日最高銷售額突破3.5億元,而淘寶天貓更是創下單日成交191億元的傲人戰績。“雙11”、“雙12”更是已然演變成了人為的網購狂歡節。或許有些商家對電商能做多大還在觀望猶豫,但看到這組數據后,一定也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爆發之后的隱憂
在電商大勢所趨的大背景下、在大電商的誘人數據刺激下,很多商家、廠家紛紛進軍電子商務,要么自建B2C網站,要么在大平臺開設網店,要么向大電商公關求得銷售自己產品。各種電商商家呈現爆發式增長,充斥在網絡上。另一方面,因網上商品比實體店面價格更低,而更有選擇性,網購消費者也有瘋狂之勢,由此造成一個個驚人的網購數據。但是,在電商瘋狂的背后,也透露出眾多的隱憂。各種電商問題層出不窮,據上海市工商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統計,去年全年共接收網絡購物消費投訴25649件,占投訴總量的52.30%,較2011年同期增長了1.86倍。電商繁華背后遮蔽的亂象,電商誘惑下隱藏的陷阱,給電商行業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各大電商平臺都在爭奪消費者,各種惡性“價格戰“屢見不鮮,而事后證明,這種價格戰之后,消費者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多少好處。而當“硝煙”散盡,電商企業也進一步拓寬了市場,完成了宣傳,賺足了噱頭和粉絲。
除卻各家電商平臺發動的規模性“價格戰“之外,在日常營銷中,也有很多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定價變動頻繁、優惠票券規則不清,商品質量存在缺陷、商品描述不符、售后沒保障等眾多問題。無一不在誘導著消費者掏腰包。
可以說,網購風險是伴隨著網購消費的。這就好比在實體店面購買一樣,消費者要會識別假貨,在網購時,也要學會防范網購風險。
呼吁理性
面對這些網購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電商將原因歸咎于惡性市場競爭下的“旁門左道”,而消費者卻落得個圖便宜吃大虧。究竟該如何營造更健康、更良性的網購市場環境?或許電商和消費者都需要更多的理性。
一、從商家角度講。現在很多電商哪怕是一線知名電商平臺,都有一些投機心理,目光比較短淺,圖得一時之利,F在電商一種常見的刺激消費、培育有效市場用戶的營銷手段是發動“價格戰”。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2年規模性的電商價格戰就不下10次,幾乎貫穿全年。實際上,這種價格戰大多是煙霧彈,消費者沒有得到多少好處。但無論是真戰還是假戰,是正當競爭還是惡性競爭,頻繁的價格戰終究不是好辦法。同時,價格戰必將擾亂正常價格秩序,對上游廠商形成一定的成本壓力,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下降。此外,電商本身也很容易被自己的促銷手段綁架,進而面臨“非促不買”、“不促不銷”的窘境。電商必須摒棄對“流血”式發展的過度依賴與熱衷,加大對客戶體驗的細致關注,將單純的價格大戰轉換為服務與質量的競爭,去除浮躁心態,細致耕耘,才是真正的理性發展之道。
另一方面,在日常營銷中,也要去除那些虛假宣傳手段,去除網絡水軍的混淆視聽,踏實做好消費者的服務工作,也要切切實實的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誠信(專賣店)經營,如此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也是電商行業發展的長久之計。這里尤其需要一些大的電商平臺樹立行業標桿,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正能量。
二、從消費者角度講。消費者在網購大潮的誘惑下,不要盲目相信電商上的商品。首先是心態上不能浮躁,面對低價商品也要多留一個心眼。要從個人的實際需求出發,理想消費。對待一些小商家,尤其要注意實際上,網購比實體購買更要多花時間比較,因為在網上不能看到商品實物。這里尤其要強調的是,消費者遇到售后問題時,不要怕麻煩,或者因成本過高,而不去要求商家解決,這樣做只會放任商家肆無忌憚,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