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商場消費陷阱:滿額返券差價難尋 逼迫循環消費
【中國鞋網-消費市場】“虛假宣傳”“以次充好”“價格欺詐”“售后和服務分離”……這都是商場慣用的消費欺詐伎倆,而這樣的事情許多消費者都親身經歷過。
陷阱一 滿額返券
差價難尋,逼迫循環消費
春季來了,昨天,小李來到中街的一家綜合賣場選購。這是一家剛開業不久的商場,正在搞返券活動,“滿200送100”。小李計算了半天,一口氣購買了三雙鞋。而且,返券還有零頭,她找到全額收券的一家運動品牌專賣店,剩下的68元錢她挑選了5雙襪子,盡管計算了各種價格的搭配方法,最終還是剩下6塊錢沒花出去,面對銷售人員的勸說,再添6塊錢,還能買雙襪子,被小李堅決地拒絕了。她說:“我寧可這6塊錢打水漂了,也不能再往里搭錢了。家里的襪子本來已經夠多了,再買襪子,實屬無奈,要不然返回來的券咋辦呀。”
拆招:實際上,這正是商場促使消費者循環消費的一種策略。假設一件外套為360元,有三家商場分別推出“滿200元送100元”“滿200元減100元”和直接打五折三種促銷。消費者以為這三種促銷價格,差別不太大,實際計算出來的結果大相徑庭。第一家商場的實際折扣率為:實際花銷360/(360+100)≈78% ;第二家商場的實際折扣率為:實際花銷(360-100)/360≈72%;第三家商場直接打五折,則實際花銷僅為360元×50%=180元。由此可見,“返券”對消費者來說,實惠來得顯然要少一些。
陷阱二 有獎銷售
免費抽獎,中獎需要花錢
張女士春節前在太原街的某商場購物,在收銀臺交款時,收到一家珠寶柜臺的免費禮品贈送券,同時,還可以免費參加抽獎活動。張女士一下子就抽中一個二等獎。按照中獎說明,她可以3.8折購買金鑲玉飾品。張女士看到,那些金鑲玉飾品的價格都挺高,即便是打了折,最便宜的也得在1000元左右,就有些猶豫。銷售人員勸說她:“能抽到二等獎多不容易啊,每天只有一個名額,這說明您很幸運,如果丟掉的話,恐怕不吉利,會敗壞了好運氣。”
張女士被銷售人員說服了,就打算給兒子選一個金鑲玉的屬相。不過,沒有馬上交款的她在別的柜臺發現,差不多的東西,價格卻相差懸殊,即便她花3.8折的價格買下,也比一些柜臺的標價要貴一半左右。張女士果斷地放棄了購買。
拆招:據介紹,商場舉辦的有獎銷售活動,主要存在四種陷阱:一是經營者對所設獎的種類、中獎概率、最高獎金額、總金額、獎品種類等作虛假不實的標示;二是采取不正當的手段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三是故意將設有中獎標志的商品、獎券不投放市場或者不與商品、獎券同時投放市場;四是將獎品商品化,故意虛抬所謂獎品的價格,再以所謂的低折扣讓消費者購買。
陷阱三 虛假打折
抬高原價,不賠反賺
春節前,某大型商場舉行“消費滿100元送56元購物卡”的促銷活動。老馬在該商場花358元購買了一件襯衣,獲得168元的購物卡。接著再逛,又拿出90元,購買了一雙標價為258元的帆布鞋。春節過后,老馬再次來到這家商場,他發現,自己幾天前購買的那款襯衣,現在只賣250元,還有他買的那款帆布鞋,當天的標價才168元。“優惠期間,我買襯衣和鞋子花了448元;促銷結束了,買這兩樣東西只需418元!這算什么優惠活動?”老馬把自己的遭遇,向沈陽市物價部門進行了投訴。物價檢查人員發現,這家商場標注的多款打折服飾,其實是在虛構原價,這屬于明顯的價格欺詐行為,物價部分對該商場進行了相關處罰。
拆招:據物價檢查人員介紹,很多商品標簽上的價格只是廠家給出的參考價,商家對商品的定價通常會低于參考價。而在商家搞活動的時候,往往就在參考價(也被商家稱為“原價”)的基礎上進行看起來折扣力度很大的優惠活動,所以,“優惠”過的商品比平時的售價還要貴。(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