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類零售業:去庫存化乃當務之急?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日前,“服庫存夠國人穿三年”傳言四起,雖經有關方面“辟謠”,但“高庫存”已經成為包括鞋服在內的制造業、流通業的“不堪承受之重”卻是不爭的事實。
2012年6月1日,商務部正式發布了我國庫存積壓商品流通領域首個行業標準--《庫存積壓商品流通技術規范 通則》(SB/T 10698-2012),填補了庫存積壓商品標準空白的同時,也為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庫存積壓商品市場進一步規范、發展提供了經營參考和規范保障。
為什么庫存商品會成為庫存積壓商品?為什么網絡營銷成為庫存積壓商品的甩貨機?電商大戰成為庫存積壓商品的甩貨季?除了調劑中心、舊貨市場、尾貨市場、電商外,哪里還是庫存積壓商品的藏身之處?當庫存積壓商品以萬億元計,而且數字規模不斷攀升的時候,去庫存化必然成為上游制造業、下游流通業共同面臨的巨大、巨難課題。
或者很多企業界人士會說,對照標準中庫存積壓商品的定義(在生產和流通環節產生的,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積壓時間在三年以內,仍保持全部原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或物資),我公司庫存積壓商品“零庫存”。
但是我相信,對照滯銷機定義(進貨60天以上,及付款30天以上未實現銷售的商品或物資),很多企業界人士則會大搖其頭,攤雙手做無奈狀。
對于流通企業而言,在經濟上升期,勤進快銷,既有條件,又有可能,可以輕松實現;但是,在經濟下行期,勤進快銷,條件很高,可能性很小,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夠實現。所以,經濟上升期,缺貨是一種常態,缺貨研究成為一個時髦的課題。但在,經濟下行期,庫存積壓或將是一種常態,庫存消化或將是一種常規工作。
所以我奉勸那些兩眼習慣性的盯住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凈利潤及上述指標增長率的企業界同仁們,改變習慣,調整焦距,牢牢盯住“庫存周轉天數”這個指標。因為時間就是成本,沒有庫存周轉天數的下降,就沒有資金周轉率的提高;而沒有資金周轉率的提高,就有可能導致公司運轉的停擺,資金鏈的斷裂。
流通,流通,流則通,不流則痛。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很多流通性企業,表面上死在市場上,實際上死在庫存上。沒有上游的生產,就沒有下游的流通,而沒有下游的流通,就沒有上游的再生產,所以我也相信,一旦流通企業普遍性滯脹,那么上游企業也將最終死在庫存上。
是以,去庫存化實乃當務之急,又必將是長久之計。何以言之?
第一、去庫存并非零庫存。雖然個別企業家很多年之前,便提出零庫存的概念,但我對“利用市場優勢(支配)地位或其他條件將上游庫存轉移為下游庫存的‘零庫存’或者‘微庫存’”并不茍同。
第二、提效率就是降成本。中間商、零售商的庫存更是庫存,去庫存化的關鍵在于提高庫存周轉效率,而不是時下流行的制造商向流通商大批量低價格高返利的轉移庫存。制造業的輕庫存化不能以流通業的重庫存化為前提,為代價,因為沒有流通企業的庫存周轉率提升,就沒有制造企業的再生產增速,而庫存轉移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反而使之在反方向越走越遠,最后導致流通企業的滯脹,制造企業的停產。庫存周轉效率提高,同時也意味著資金周轉率的提高,也就意味著庫存成本的減少和衍生收益的提升。所以,去庫存化并非制造業的專利,更應該是制造業、流通業共同研究、解決的課題。
第三、降成本并非減投資。雖然,我極力反對一眾企業趁著“國家大力發展物流產業的”政策東風,一窩蜂的上馬物流基地,重復建設,造成社會資源嚴重浪費的做法。但是,并不反對那些真正利用物聯網技術,發展城鄉共同配送的物流投資項目。相反,我認為集約化的共同物流,是最好的節約社會資源、降低企業成本的方式。
以上三點,僅是個人看法。但是,去庫存化的課題,不僅僅是物流效率提升,也不僅僅是流通效率提升的問題,而是制造業供應效率,流通業采購技術及物流業協同技術一體化、提升供應鏈效率的系統性課題,是一個時間、空間、虛擬、實體、軟件、硬件、人力、物力、財力,一個都不能少的大課題。(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