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進入增長乏力期 疲態原因何在?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最近,瑞銀分析稱傳統百貨客流從2010年開始往下滑,并預計在2013年,傳統百貨同店增長將步入負增長。之前,也有研報顯示,百貨零售業中38家已發布三季報的上市公司中,11家公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占比近三成。凈利潤同比下滑的有16家,占比超過四成。業內一些人稱,百貨業的冬天已然來臨。
百貨店從前幾年的欣欣向榮,很快進入到現在增長乏力的疲態,原因何在?
渠道分流嚴重
眾多的傳統渠道和網絡渠道對百貨分流影響巨大。從相對低端的市場看,大型超市通過在外租區設立餐飲店、服裝專賣店等形式,大多成為社區性購物中心,而不斷增加的奧特萊斯對一些熱衷于品牌商品的顧客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專賣店)。從中高端市場看,迅速發展的購物中心和商業街明顯分食了部分市場。
從網絡零售渠道看,更是不可小覷的力量。網絡零售在圖書、3C數、家電(行情 專區)、化妝品、服鞋、奢侈品等品類方面逐步瓜分原來百貨的市場份額。相關信息顯示,2012年,淘寶和天貓交易額已經突破一萬億元,京(專賣店)東的銷售額為600億,蘇寧易購的銷售額為183億,均有大幅的增長。
經營模式羈絆
百貨店經營模式是為實現自身價值所采取的采購、管理、銷售、服務等方式的總稱。根據所銷售商品是否轉移和如何轉移所有權不同,百貨店經營模式可以分為自采自營、品牌聯營、柜臺租賃三種基本形態。在上世紀90年代,聯營模式支撐著我國百貨業度過了資金難關,有效規避了經營風險。
從長期看,企業不參與商品經營是“自廢武功”,以出租聯營為主,沒有核心競爭力。與聯營模式相伴隨的是百貨店盈利能力下降、經營能力退化、惡性競爭等種種負面問題日益凸顯。但是,由于多年形成的慣性,百貨自采自營存在眾多的困難,具體如下圖表所示:
供應鏈限制
雖然很多百貨店已有幾十家店的規模,但由于品牌商經銷代理體系的限制,百貨店多年來并沒有真正進行連鎖經營,并由此產生規模經濟。假設某品牌百貨企業在北京和太原都有門店,并且都經營同一品牌服裝,在北京的供應商可能是一級代理,商品的毛利率可以達到30%以上,但在太原,可能是三級或四級代理商,商品毛利率可能只有10-15%。而且企業要分別同兩個地方的兩個不同供應商進行接洽。
連鎖經營最主要的一個優勢是由于集中采購而帶來的比單店采購更低的價格優勢,但在連鎖百貨店的經營中,這一優勢實際上沒有得到發揮。
人口紅利減弱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億人,比上年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人口的減少,意味著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在減少。在這類人群中,40歲以上有較強消費能力的消費者進入保守,消費意愿明顯減弱,而剛開始有較強消費能力的獨子一代則熱衷網絡渠道。同時,企業的用工成本卻在不斷攀升。
經營品類雷同
在消費總人口數量下降的同時,消費結構也在發生很大變化,用于穿和用的需求在得到一定程度滿足后,不太容易有更大的增長,而與個人興趣愛好相關消費,則會明顯提高。美國的銷售統計顯示,個人興趣愛好類的產品銷售一直增長很快。而我國的百貨業態,經營同質化仍然比較嚴重,企業熱衷于引進大品牌,卻不注重真正服務自己的消費群體。
在今后幾年中,百貨業態將延續目前的經營態勢,甚至在個別企業或區域,經營績效有進一下惡化的可能。從長遠看,百貨業態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趨勢:
首先,自采自營比例將逐步擴大。由于渠道的建立、買手的培養、企業制度的養成等因素,這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又是一定要邁出的一步。一些主要連鎖百貨企業已逐步開始統一采購和自營工作。
其次,供應鏈整合將會加強。一個百貨企業內,將會有更多的總部或區域統一采購或經營的品牌。
第三,新開店購物中心化。主要是增加餐飲、娛樂等功能,增強聚客力。
第四,高度重視VIP管理。企業通過改進服務質量水平,提高VIP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增強顧客粘度。
另外,更多百貨店將開展網上零售業務。但由于目前百貨店沒有自己的商品渠道、不掌握商品價格、不掌握庫存,開展網上零售業務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