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淪為電商試衣間 商家忌諱顧客查看貨號
【中國鞋網-消費市場】在實體店看好商品的款式型號,回家轉投網店購買,既不用擔心號碼款式不合適,又可以享受相對便宜的價格,這個“線下選、線上買”的群體讓實體店頗為頭疼。一些實體商家甚至感慨:“這生意沒法做了。”他們也絞盡腦汁開始反擊。
日前,記者在來福士三層的collect point專賣店無意中發現,所有衣服的吊牌上都有一個手寫的價簽,不仔細看會誤以為是商品打折之后的價格,而實際上這些吊牌上都已經有打印好的價格,有些價簽上的手寫價格和打印的價格甚至完全一樣。記者仔細查看發現,秘密在于這些手寫價簽的位置,它們蓋住的正好是吊牌上印著貨號的條形碼。記者留意到,其中有一些手寫價簽有被人撕過又重新粘上的痕跡。還有消費者反映說,有的品牌直接用不干膠粘住貨號,甚至直接拿掉商品吊牌,感覺十分不方便。
在另一些商家,消費者則能感受到導購“過分熱情”的服務。在北三環一家商場女裝專柜工作的小吳告訴記者,按照公司的要求,客人試穿外套等不需要進試衣間的服裝時盡量“貼身跟隨”,顧客去結賬時也要寸步不離,“我聽說有的品牌要求導購必須把票據拿在自己手里,陪著顧客排隊,直到輪到他才把票給顧客。”消費者王女士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她獨自去某商場購物,進了試衣間后,導購不停地在外面詢問大小是否合適、需要不需要換顏色,“根本沒法集中精力試衣服,熱情得過頭了,試衣間也算是私密空間吧。”
這位導購抱怨說,有些顧客會試個沒完,有些顧客只看款式,對導購來說,后者就算是幫大忙了,“至少不用我們疊衣服。”對網上盛傳的拿掉吊牌和用不干膠粘上貨號的做法,她覺得現實中不太可能那么做,因為入庫和銷售統計都要用到上面的貨號,如果真那樣做的話,連每晚的結賬盤點都得先把吊牌恢復原狀才可以。對于“過分熱情”的服務方式,這位導購表示可以理解,不停詢問是為了不讓顧客在試衣間搗鬼,陪同結賬是為了不讓顧客中途溜走,“如果顧客通過這些手段記住了商品的貨號,再去上網買就非常容易了。”她最后抱怨說:“我們工資挺低的,沒有銷量就沒有提成,長期下去,這生意都沒法做了。”
實店淪為試衣間 回家網上下訂單
實體商家之所以如此忌諱顧客查看貨號,是因為憑著這串數字,顧客就可以從網上尋找到售價更便宜的賣家。這種情況在服裝行業尤其突出,實體店也因此有了“網絡試衣間”的尷尬別稱。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我讀大四要找工作了,需要買幾件像樣的衣服去面試。”如今已經在一家民營公司工作了好幾年的劉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去商場轉了轉,發現價格實在不是一個大學生能承受的,“動不動就上千,我回來在淘寶上一查,一般能便宜一半左右。”工作以后,劉女士也經常到商場去試衣服,選好合適的款式號碼后回家網購。她指著身上的黑色長款羽絨服告訴記者,這件衣服在專賣店里標價1999元,她在淘寶上1250元“收”的。
商場抄號、網上購買,既降低了尺寸不合適的風險,又享受了網購相對較低的價格,頗受一些消費者的青睞。記者逛了多家商場后,對商品的貨號并未留下深刻印象,基本是一串數字和字母的組合,似乎毫無規律可循,記憶起來難度很大。但劉女士卻頗有心得:“很多鞋服品牌的貨號會用年份打頭,比如2012年的款就用112打頭,111代表的就是2011年的舊款,后面幾位數代表的是具體款號。”
在國瑞購物中心的無印良品專賣店,記者剛掏出手機打算給一件心儀的大衣拍照,立刻有店員走過來禮貌地告知:“對不起,我們店不讓拍照。”為了躲開導購的監控,劉女士的一些同道中人會選擇到試衣間等隱蔽的地方,用手機把貨號拍下來。“有些店會說不購物不能抄號,那就買雙襪子什么的。”劉女士告訴記者,抄號也有策略,“可以用換顏色、換號碼等借口把導購支開。”她告訴記者,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先讓導購開票,票據上肯定會有商品貨號,“專柜和收銀不在一個地方,直接拿走票據導購也沒辦法。”
實店價格該調整 消費體驗須提升
多跑幾步路,就能省錢,所以對價格敏感但對時間成本不看重的中低消費群體對“抄號”非常熱衷。“抄號族”的出現,折射出了電商的發展優勢和實體商業的無奈。一種觀點認為,這說明商場確實該適當降價。著名互聯網分析師、正望咨詢總裁呂伯望表示,理論上,“抄號族”對實體店不太公平,他們只看不買,這樣實體店就成為了“展覽廳”和“試衣間”。但是,這也說明實體店需要在價格上做適當調整,吸引消費者。
按照中國目前的數據,購物中心在整個社會銷售中的比例在7%左右,上海現在達到13%,從這個角度來看,占比高于電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對電商下一步的發展也會形成一些阻力和障礙。不過實體商業尤其是購物中心應該感謝電商,它們給購物中心開發降了溫,購物中心的階段性過剩是不容回避的。(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