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制造凸顯發展優勢 全面進軍中高端市場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在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制造業者僅僅兩年之后,這個國家面臨著未來幾十年去工業化的前景。而北京幾乎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阻止這一趨勢。
BWCHINESE中文網訊,隨著企業的倒閉,一度繁榮的制造中心廣東東莞正處于破產的邊緣,令當地政府嚴重資金短缺。在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制造業者僅僅兩年之后,這個國家面臨著未來幾十年去工業化的前景。而北京方面幾乎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阻止這一趨勢。
全球化曾經推動了中國。香港制造商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涌向內地沿海地區。后來,一些企業別無選擇只能進入中國,因為它們的競爭對手已經在那里了,很快供應商就聚集到組裝商周圍,形成高效的工業區。這個國家則成為大大小小的制造商們生產計劃中必不可少的紐帶。
結果,中國自己變成了制造業大國。它突然成了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鞋、衣服、紡織品——只要你想得到的東西——的生產者。
在各種趨勢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競爭優勢受到了侵蝕。首先,由于民眾反對土壤中的金屬污染、水污染以及空氣煙塵,中國有關部門開始實施環境管理條例,F在,中國沒人愿意生活在“癌癥村”,人們經常阻止項目上馬,在該國繁榮的沿海地區尤其如此。
第二,較小的外國投資者們開始撤出,因為他們意識到在中國生產實際上增加了知識產權受侵犯的風險。
第三,曾被認為微乎其微的中國政治風險成為一個影響因素。中國試圖利用其重大的經濟影響力來實現地緣政治方面的目標,而這將波及那些來自以某種方式觸怒過中國的國家的企業。
第四,市場變化讓企業明白,在靠近顧客的地方生產有著重大的成本和市場響應方面的優勢。曾被忽視的與遠在中國的工廠交涉過程中的摩擦現在成為工廠選址決策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侵蝕中國的競爭優勢地位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勞動力,這也正是最初外國企業為何要到中國來的原因。一方面,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意外地開始人力不足了。勞動力短缺也推高了薪資水平,現在薪資上漲的速度超過了通脹和生產力的增長。去年,私營部門工資上漲了18.3%。
最后,自動化技術從根本上消除了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平臺的優勢。在中國進行自動化生產并不會比在諸如得克薩斯或是加利福尼亞進行自動化生產更便宜。
美國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雜志,以美國制造業回流為主題,同時登載兩篇以流向變化分析近期制造業趨勢的文章。
其主旨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導致廉價優勢削弱,低端制造業外流;另一方面,美國智能時代的再工業化,使這一波美國國內制造業復蘇具有與以往不同的特征,并非經濟周期的簡單反映,這一變化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在“內包繁榮”一文中,CharlesFishman以GE在肯塔基的工業園區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興衰為例,描述了一幅美國制造業復蘇的圖景。
該工業園區建于1951年,1973年的高峰期有23000名工人。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制造業衰落,這一園區的工人數量已經低于1955年的水平。到上世紀90年代,這一園區已然成為GE的雞肋,幾任CEO均考慮出售該園區。這是美國制造業夕陽西下的典型故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以來,該園區連續有新的生產線開張:其中2月份有一條生產線專門組裝最新一代低能熱水器,用來替代GE在中國的一家承包工廠。
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GE可以抗拒公認的廉價及高效的勞動力呢?這一案例提供的答案是,技術革新與能源消耗。
這款Geospring熱水器中頂端是一大堆接線的控制板,當樣機抵達肯塔基生產線后,已經生疏多年的工程師一籌莫展,但隨后的自由工作氣氛讓團隊找到了具有革新意義的解決辦法:重新設計的結果是每五個零件可去除一個,原料成本下降25%,裝配時間從中國的10小時減到2小時。最后產品抵達銷售點的價格從1599美元降到1299美元。
這一案例的背后是幾個大環境改變:石油價格高漲使運輸成本成倍增長;美國天然氣繁榮使美國工廠能源費用減低,這也是美國不會出現上世紀70年代滯脹的主要原因;中國勞動力價格上漲;美國工會近年的政策調整,及美國工人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工成本在產品中比重逐年下降。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工業界把外包看成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成本下降利潤上升,其中也有相當的從眾心理在作祟。
時至今日,制造業風向開始出現明顯變化,制造業人士開始做新的功課。當然有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服裝業,恐怕再也不可能在美國得到二次出頭的機會。
制造業內包這一現在尚未大規模產生的現象,是否會在美國進一步擴展,還有待觀察。無論如何,隨著智能制造時代與新能源時代的到來,某些智能制造重新轉移回美國是大勢所趨。
而在另一篇題為“Mr.ChinacomestoAmerica”的文章中,著名資深評論家JamesFalows根據他多年在中國的走訪經驗,向公眾指出,某些制造業從中國流向美國的可能模式。
在互聯網的幫助下,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其中的特征是從點子到產品越來越容易成現實,而每一款產品升級淘汰周期卻在縮短。以往的周期大概是幾個月,而今可能是幾個星期,在當地生產具有明顯的去物流成本優勢。
新一代智能制造與快速反應技術,降低了產品設計、制造的門檻,對市場的快速有效反應成了搶占市場的制勝法寶。這在中國的快消品領域同樣有所體現,只不過,市場對創業者遠遠稱不上友善。
中國必須借全球產業轉移契機,在中端制造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嵌入全球產業鏈中,這是未來中國制造的生路。(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