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的“排頭兵”
【中國鞋網-創業之路】柴河林業局新興林場職工劉曉軍發展養牛十三年,憑著自己特有的鉆研勁頭和吃苦耐勞精神,以滾雪球的發展方式,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收入達到了一百多萬元,蓋上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供孩子上了大學,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了遠近聞名的肉牛養殖專業大戶,在致富的道路上做了“排頭兵”。
1998年,28歲的劉曉軍還是靠著經營自家的小賣店,賣點油鹽醬醋勉強維持家用。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了解到牛市行情很好,便毅然把所有的家底都拿出來買了27頭本地黃牛進行飼養。經過精心飼養,當年秋天他把牛出售后,純利潤1萬多元。
劉曉軍養牛嘗到了甜頭,想帶動林場職工也加入養牛致富的行列,但是,林場職工們普遍認為,養殖業風險太大,這錢不好掙。劉曉軍卻說:“風險越大商機越大。” 經過積極發動和引導,第二年劉曉軍帶動起20戶林場職工開始試養,那一年林場黃牛養殖量達到200頭,果然,當年見利明顯。養牛能脫貧致富使林區人看到金色的希望,于是大家不再猶豫觀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養牛行業中。因為劉曉軍用自身的創業行動給大家標示了一條充滿光明前景的坦途。
2003年,劉曉軍到吉林參觀學習育肥牛圈養技術后,認識到科技養牛會為自己致富插上騰飛的翅膀。他掌握了“育肥牛圈養技術”就是春天至秋天的季節,將牛在山林中(管護區內)封溝放養,冬季進行圈養育肥。回場后,他向林場領導匯報了自己打算育肥牛圈養的想法。林場領導十分支持,無償將林場500平方米的閑置庫房改建后作為育肥牛舍,并為其進行辦理貸款,扶持劉曉軍發展育肥牛圈養產業。林場的大力支持,使劉曉軍如虎添翼,養牛業得以迅速發展。不僅如此,劉曉軍還通過發展推廣育肥牛圈養帶動了林場的種植業和加工業。采取種植戶種植玉米,玉米進行燒酒,酒糟作飼料育肥牛,形成了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循環經濟鏈條。當年劉曉軍通過科學養牛育肥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俗語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街坊鄰居、親戚朋友見他養牛賺了錢,都放下了懸著的心,越來越多地養牛戶紛紛加入育肥牛圈養行列。就是從那時起新興林場掀起了養牛熱,并且通過滾雪球方式,規模逐年壯大,現在肉牛養殖已經成為新興林場多種經營的主導產業。
林場還牽頭成立了養牛協會,劉曉軍被大家推選為會長。為了鼓勵養牛戶,林場還優先把適合放養牛的管護區承包給劉曉軍和其他養牛戶。協會成立后,制定了以自然溝系為養殖小區的管理辦法。每個養殖小區,由溝長進行管理,所有養殖戶分溝系進行聯合養殖,協會統一銷售和購買。每月大家坐在一起召開一次座談會,所有養牛戶共同學習交流養牛技術和防疫知識,為擴大養殖規模提供了有效保證。
歷經十多年的養牛實踐,劉曉軍學會并熟練掌握了很多防疫、治病、管理技術知識。當有人問及他致富后的感想時,劉曉軍感慨地說:“在我起步和最困難的時候,是林場和林業局各級組織給予我很多的關心和幫助,為我提供貸款、場地、飼料、技術和銷售等,所以我致富不能忘記組織,不能忘記鄉親們。”林場無論誰家有個為難遭窄,他總是首當其沖幫助解除燃眉之急,義務為養牛戶們提供防疫、打針、接產和養殖技術、市場信息等予以幫助扶持,幫助養牛戶買牛、賣牛,并提供所需服務,解決了養牛戶過去買牛難和賣牛難的問題。在他的帶動下,目前,新興林場職工養牛戶達到了100多戶,養牛和出欄數量達到1000頭,為新興林場邁入超萬元林場行列提供了強力支撐。
- 上一篇:自行車租賃走俏校園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