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服制造聚焦打響區域品牌號角

【-行業新聞】中國制造靠什么成功,能否堅持下去,中國制造的價值如何?這不僅關乎如何評價中國的現在,也關乎中國的未來,尤其以鞋服制造最為明顯。
有一種聲音非常強烈,即中國制造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資源破壞、知識產權濫用等基礎上的。因為上述要素無法持續,那么,中國制造是否有可持續性就值得懷疑。
廉價資源的過度使用,上述觀點確有一定道理,因為這些已然存在的現象無法否認。然而,如果事實真是如此的話,制造的成功輪不到中國,因為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相似的問題。在中國制造還沒有崛起的時代,上述問題同樣存在。只不過因為中國制造的規模化成功,上述問題被放大了。
盡管我認為上述原因不是成功的主因,但質疑仍然值得重視,因為這樣的發展不具備可持續性。中國制造的危險性恰恰源于上述推理。
中國制造的成功,除了資源性因素外,還有五項因素值得重視,一是中國傳統價值在制造業中的凝聚,二是中國企業獨特的組織因素,三是中國制造的戰略空間,四是中國制造積累的后天資源,五是中國制造與中國市場的有效結合。
成本基因、精細的小企業管理、集體勤奮、學習能力,這些中國傳統價值在制造業中的凝聚,價值無限。這是中國制造立足的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制造業可以轉移,但文化難以轉移。
東方文化本來就有成本基因,世界制造業總是在亞洲國家間相互轉移,是有道理的。中國人把成本管理做到極致的程度,世界罕有。格蘭仕講,普通企業降低成本是戰術性,極限是5%,格蘭仕降低成本是戰略性的,空間無限。
基于流程的大企業管理,中國企業不行。但中國人精于小企業的精細化管理,那些沒有讀過生產管理的小老板們,生產管理的能力驚人。以往人們認為制造業要靠規模經濟,其實中國的小企業同樣經濟。
集體勤奮是中國人的另一項人格特質,已經到了讓老外吃驚的程度,勤奮不僅是美德,更是已經成為文化的習慣。
一個美國人曾經撰文評價國家的文化傳統,美國人是創新,日本人是品質,德國人是精密,中國人是學習。
產業集聚、產業配套半徑,則是中國制造業兩大組織要素。這似乎也是中國人的集體意識,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或者企業,都有產業集聚的意識。所以,各級產業開發區“屢禁不止”。如果不是因為產業集聚的效應,中國的很多小企業是沒有生存能力的。
產業集聚過程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容易形成共享資源。
中國的產業集聚區,有時很象一些集體規劃的企業,每個企業更象一個獨立的生產單元。國外通過管理內部化分工,在產業集聚區變成了外部化的分工與交易。
產業聚焦打響了一些區域,雖然缺乏知名的企業品牌,但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一個產業品牌。
中國制造有廣闊的戰略空間,這是中國地域的廣闊和區域發展高度不平衡決定的。中國的發展,一直有板塊崛起的特點,依次分別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
中國制造的戰略空間,使得中國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通過制造業的內部轉移代替外部轉移,使得不同級別的制造業能夠在中國共存。
制造業的戰略空間還使得中國制造的積累時間延長,以空間換時間,從數量積累變成價值積累。
裝備產業、制造業專用技術等是中國制造高度發達的結果,也是強化制造業的基石,這是中國制造的后天資源。
圍繞制造業會形成裝備產業,裝備產業的發展又為中國制造提供新的競爭力。
產品技術和生產技術是兩條不同的技術線路,跨國品牌在產品技術上的投入較大,但專業化的制造企業則精于生產專用技術。
中國制造是從“三來一補”開始的,兩頭在外。制造業的發展,吸收了更多的就業,并且形成了產業鏈。
就業的繁榮必然形成更大的,所以在中國制造崛起于世界時,中國市場也成為巨量市場。
巨量市場能夠消化更多的產能,反過來又強化了制造業。2008年后,大量以外銷為主的企業轉為內銷,有些做得相當不錯,就是拜中國市場所賜。
上述影響中國制造的六項因素中,資源性因素是消耗性因素,中國制造越繁榮,引發的問題也多,中國制造越缺乏可持續性。
另外五項因素屬于積累性因素。中國制造越強大,這些因素的積累越多,并反過來強化中國制造的地位。
如果資源性因素是主要因素,那么,中國制造很容易轉移,因為資源性因素搞漲的壓力不大,不可持續。有些行業的轉移速度就比較快,比如服裝行業,因為生產組織過程比較簡單,抗壓能力比較差,所以隨著人民幣升值,向外轉移的速度比較快。
凡是最先轉移到中國的制造業,也比較容易轉移出去。因為這些制造業屬于“輕型制造業”。
如果其它五項因素是主因,那么,中國制造的力量會隨著制造業的強大而得到強化。中國制造能挺多久,取決于你對中國制造成功因素的判斷。
目前,質疑中國制造的聲音比較強,這些質疑值得重視。
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的過度破壞、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不尊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這些都是硬傷無法辯駁,不能辯駁。但是否就是中國制造之過,則可能探討。因為沒有“XX制造”的國度,這樣的問題照樣存在。或者說,這其實是個窮國的問題。如果一個問題與一種現象共存,兩者就一定存在邏輯關系,我表示懷疑,但正相關關系肯定是存在的。
中國制造確實遇到一些問題。比如,金融危機期間的訂單問題,這不是中國制造的能力問題,只要需求增長,訂單還會回來。
世界對中國制造的“道德拷問”問題也很嚴重。這會逼著中國政府加強監管,這是盡早要解決的問題。
人民幣升值問題,當然很嚴重。但這取決于中國政府的抗壓能力。我認為,中國政府其實是在搞平衡,一直是在強勢中妥協,確保中國制造的地位不受大的影響。
中國制造的歷史使命是否已經完成?當然遠沒有完成。
中國制造有規模,但底氣不足,根基不穩,還需要強化。
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升級的火候還未到,強行升級只會適得其反。
中國制造的升級,恰逢其時。讓那些沒有競爭力的行業垮掉,未嘗不是好事。汪洋在金融危機后說,死掉的都是該死的,雖說政治上不正確,但道理如此。(-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