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淘金 致富有術
【-創業之路】[民生·數字]
再就業——
2011年,我省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4.05萬人,完成目標154.77%;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94萬人,完成目標136.76%;扶持城鎮殘疾人新增就業2.31萬人,完成目標115.5%;城鎮登記失業率4.16%,控制在4.5%以內。
小額擔保貸款——
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省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8552萬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78.07%。
[民生·一線]
盡管從養殖場步行回家只要10多分鐘,但茶埡鄉邱家坪村人顏邦成已經連續10多天泡在養殖場里了。“孵化要多少溫度,怎么從糞便中辨別出小雞有沒有生病,都是大學問,不學到位不準備回家。”恒森養殖場的孵化室里,顏邦成一邊在筆記本上記下孵化溫度,一邊回頭對記者說。
看準機遇 大膽回鄉養雞
在成為恒森養殖場的“實習生”前,顏邦成只是邱家坪一個普通農民,靠外出打工賺錢養家。“在外地打工很辛苦,而且離家遠,往返非常不便,不是長久之計。”當聽說當地政府鼓勵村民創業就業,尤其大力支持“舊院黑雞”產業發展,不少鄉鄰通過養雞致了富,奔了小康,他對這個“古老而又新鮮”的產業產生了興趣。去年4月,他回鄉參加了政府組織的黑雞養殖培訓。
“雖然‘舊院黑雞’是我們這里獨有的,但以前只是在家里養雞小打小鬧,百姓對專業技術根本一竅不通。去培訓后才知,原來養黑雞有這么多學問!”4個老師輪流授課,白天集體培訓,到晚上才能回家,總共培訓了七八天,顏邦成總算對這個行業有了全面的了解。入門后,顏邦成并未急著實踐,先到恒森養殖場去實習。
萬源市恒森生態養殖開發有限公司是達州人王宇創辦的。2007年底,王宇白手起家賺到第一桶金后,孤身一人來到萬源開始養雞之路。王宇成功將萬源“舊院黑雞”品牌推向了市場,并在當地人社部門配合之下,采取了“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為農戶提供雞苗、藥品、飼料和技術指導,并按照企業標準回收農戶的雞和蛋,進行統一包裝銷售。目前,公司占地1000多畝,存欄種雞10000多只,年出欄雞苗30萬只,商品雞10多萬只,帶動中小型農戶400多家,提供就業崗位數十個。
小小黑雞 引發創業大潮
“公司做大做強之后,就要承擔起回報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王宇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與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的農戶已經有1000多戶,有的養殖大戶一次就飼養了上千只“舊院黑雞”。而對于想要學習技術的大學生也好,農戶也好,公司都來者不拒,主動為他們提供技術和學習機會。尤其對一些想要學習技術的就業困難者,王宇還免費提供雞苗和技術支持。
與此同時,萬源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也大膽實踐 “職業培訓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思路,將職業培訓課堂搬進村社,在恒森養殖場舉辦了3期“舊院黑雞”規;B殖培訓,共培訓養雞農民247人,為“舊院黑雞”“公司+農戶”養殖模式插上了技術翅膀,帶動了更多農民創業就業奔小康。
在恒森養殖場,記者看到除原有的孵化場、種雞場、散養場之外,新的場地和道路正在建設之中,這也預示著將有更多人通過飼養“舊院黑雞”實現就業致富。
[民生·舉措]
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
萬源市委、市政府召開全民創業動員大會,聘請西南財大等高校、企業專家教授開展全民創業培訓,通過大力培育創業主體、降低創業門檻、完善政策措施、搞好創業服務、優化創業環境等五大行動,努力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業機制和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業支撐體系。市政務服務中心成立了全民創業服務中心,整合縣鄉兩級政務服務平臺,對重大項目辦理開辟“綠色通道”等。通過網絡、電視、文件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各階層征求培訓需求,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創業培訓,提高創業、就業能力。
定期開展城鎮失業人員、退伍軍人、未就業大學生、殘疾人等走訪活動,建立“引導+培訓+援助”機制,通過購買公益性崗位、小額信貸支持、失業補貼、就業培訓等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城鄉困難群體就業。
[民生·聲音]
讓創業者有依靠有盼頭
宣漢“紳迪”臺球室老板李娜
200多平方米的豪華臺球室,9張高檔球桌,墻上懸掛著眾多臺球室成員的獲獎照片……我的“紳迪”臺球室是宣漢最專業最火爆的臺球室之一。成立宣漢臺球協會,舉辦宣漢首屆斯諾克臺球比賽,盡一切可能打響我們的名號。不過,同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我想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占領市場,卻因資金緊缺陷入了困境。2011年6月,我獲知高校畢業生在創業補助、小額貸款等方面有政策性幫助,便找到了當地人社部門。結果,手續很簡單,隔了10天,貼息貸款5萬元就到賬了,按照現在的經營情況來看,年底前收回全部成本沒問題。
四川外資企業中方雇員事務所所長 蒲登先
2011年,我在成都舉辦了外企中方雇員的首屆羽毛球比賽,來自IBM、微軟、英特爾的50多位中方雇員們齊聚一堂,談生活,談工作。就業促進工作不僅僅是把人送到企業去就行了,還要給他們營造一個“家”,讓他們有依靠,有盼頭。我認為,提供人性化的一條龍就業服務,讓這些走進外企的孩子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這個“家”,才是對就業促進工作最本質的理解。
- 上一篇:四千元起家 大三學生兩年賺了30萬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