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80后頑主


【-設計師風采】達人簡介:張弛,中國先鋒高級時裝設計師。在英國及意大利學習時裝設計,畢業于意大利Istituto Marangoni,獲時裝碩士學位。2007年6月在倫敦成立了第一間工作室并開始銷售自己的同名品牌Chi Zhang。2007年8月在倫敦發表首個時裝系列,名為Rock Spirit。同年在倫敦Covent Garden、Soho、brick line等多處時尚地段的時裝店銷售,推出后獲得一致好評。2008年9月于北京成立了工作室,將自己的工作重心由倫敦轉移至北京。榮獲CCTV 2009十佳新銳設計師稱號,時尚先生2009年度風尚設計師大獎。獲丹麥著名時尚品牌ECCO行走風尚設計師大獎。2009年10月代表中國受歐洲Galeries Lafayette(老佛爺百貨公司)邀請在柏林銷售展覽2009秋冬系列服裝。2010快樂男聲服裝造型總設計師。2011年韓國春夏時裝周,張馳成為中國地區唯一受邀參展的設計師。
張馳作品曾多次刊登在國內外時尚雜志。Chi Zhang男裝也成為蔡康永、鄧超、黃曉明、陳坤、佟大為等一線人氣明星的紅毯首選禮服。
用“頑主”來形容張弛,或許并不恰當,因為他很年輕,而“頑主”是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的產物,并已幾近消失;他也并沒有不務正業,而是一心打造自己的Chi Zhang服裝品牌。稱他為“頑主”是指他身上有的那股精神勁兒,談吐間透著京味兒文化和豐富經歷留下的韻味兒,他也將自己的事業玩出了成就——以知名中國先鋒高級時裝設計師的身份受到國際時裝界的矚目。
如果想要列出穿過Chi Zhang衣服的藝人名單,恐怕并非是件易事,因為,幾乎國內知名的男藝人都穿過他設計的服裝。然而,這是2000年前往英國留學的少年張弛從未想過的事情。
曾是買“勾兒”少年
那時,喜歡畫畫、愛穿漂亮衣服的張弛還并不懂得服裝設計的概念,也從未接觸過相關的東西。“當時我準備去學習廣告設計,那個行業在當時在國內已經有些認知了。”然而,在英國結識的一個香港朋友卻為喜歡買“勾兒”(耐克)的張弛打開了一扇通往high fashion的大門。
張弛說,這個朋友的媽媽是服裝設計師,因此他們也跟著耳濡目染。“第一次去倫敦著名的超級大百貨公司Selfridges時,我還沒見過那么貴的衣服,而那里一整樓都是。”他說當時換算衡量英國物價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在國內買一雙耐克鞋要1999元人民幣,在英國大約只要100英鎊,“而那些衣服都要上千英鎊,放在中國要多貴呀!那是我第一次接觸high fashion,印象特別深刻——特別貴,但也特別好看。”
在英國,張弛接觸這些大牌的機會變多了,但他真正喜歡上high fashion的轉折點則是緣于一次購物經歷。“有一次,我看上了一件D&G的毛衣。我真的很喜歡,可那價格高到能讓我買一堆‘勾子’。最終我咬牙買下來,穿上以后身邊的人都說好看,我才開始了觀念上的轉變。”那年圣誕節回國前,張弛又看上一件Moschino的西服,但是上千英鎊的價格讓他放棄了。回到國內,他畫了一個樣子,找裁縫做了一件差不多的,結果穿到英國又受到了大家的稱贊。“這激發了我學習服裝設計的興趣,于是大學選擇了這個專業。”
出國的深造讓張弛收獲良多,不僅在專業技能上得到了扎實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設計觀念的形成。“我16歲出國,世界觀、價值觀、審美的形成都在那個年齡,這些經歷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設計和我喜歡的東西。如果我沒有出國,我的設計肯定不是這樣的,想的東西也會不一樣。”他說,豐富的想象力源于豐富的生活,也為設計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很多做得不錯的設計師多少都有點留學的經歷,也是因為他們的想象力被這些走出去的經歷打開了,成就了那些細節的靈感。”
“標簽”讓我與眾不同
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muses(繆斯),張弛的muses則是自己。“我最初設計衣服就是自己想穿什么就設計什么,很簡單。”天賦加上一點“臭美”的原動力,張弛在男裝上的表現愈加出色。“我在意大利讀設計的時候,接觸到了幾個項目是男裝。老師認為我的設計十分新穎獨特,在這些鼓勵下,我慢慢走上做男裝的道路。”
具備深厚扎實的學院功底,加之自身敏銳超前的洞察力,張馳的時裝設計深具先鋒奇異、迷幻搖滾精神,同時兼具內斂優雅、精致奢華的氣質。特別是個人品牌Chi Zhang展現出的現獨特的“錯位”剪裁以及“拼接”手法,更是引領國內時裝風潮,并深受西方歐美時裝業界的矚目。
不同于許多不愿意被“標簽”定義的設計師,張弛干脆地指出,現代的設計師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標簽”。“在這個講求個性的時代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標簽’,這樣才能區別于別人。‘錯位’現在就是我的標簽,它出現在我每一季的作品中。當別人看到‘錯位’就知道這一定是張弛的作品;當有人想要做‘錯位’概念的時候,別人也會說:這是張弛的感覺。”
近些年,我們在張弛大量充斥著黑色的哥特風格作品中,感受到了他對設計理念的堅持。“我想做的是把自己的理念表現給人們。我本身的審美就不是大眾的審美,不可能讓人人都喜歡。當然,商業上來講,喜歡的人越多越好。但只要有一批有性格的小眾喜歡,就可以引領風潮——小眾引領大眾,一直都是這樣的。”
如果說,華麗的風格是張弛的設計作品的風格“標簽”,那么,腳踏實地則是他作為設計師的個人風格“標簽”。“我不覺得給哪個明星做了服裝就很了不起。因為這不是我覺得牛的事兒。只有這個行業肯定你,認為你牛,那才是真牛。”他認為,設計本身才是真正能夠讓他感到滿足的事,“幾乎所有的男藝人都穿過我設計的衣服,但是我不會去做一個大照片墻進行展示,因為這對于我來講沒有意義,也不是我追求的。我希望的是這些明星們穿上我的衣服感到自信。”
張弛說,自己并不是一個特別重視商業考量的人,之所以設計師需要涉及商業運作,是為了做大。“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理想,希望品牌具有一定影響力,這就需要商業上的推廣。不過,有了影響力,商業部分也會隨之變大,兩者相輔相成。”他認為意大利的很多品牌都很有創意,同時也兼具了商業運作,“D&G在商業上很成功,在文化上的影響力也很厲害。他們的牛仔褲上可以印有意大利國旗。如果有一天,Chi Zhang賣到紐約,人們都將穿我設計的帶有中國國旗的衣服視為最時尚的事,那多牛啊!這是我想做的。”
張弛也在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目前,他還只是出于“玩票”性質地做幾件定制女裝,但是未來出于市場考量,他也在考慮進軍女裝市場。不過,他依然堅持,“作為設計師,還是應該把自己比較強的領域做好,再慢慢去拓展,不能著急。”
“軟件”的同步與升級
張弛有自己的堅持,也有不斷地更新。他喜歡將思想水平提升稱為“軟件升級”。“在男裝方面,我是進行了很多思考的。我承認,在這個領域我一直是保持著進步狀態的,在推動男裝時裝方面也很先鋒。但一個行業的發展不是我一個人說該如何去做,就能發展起來的。這需要設計師到消費者整個群體的‘軟件提升’。當中國男人都像意大利男人一樣講究穿著和細節,那時男裝行業就會進步。”
“如果把時裝看成一種文化、一種藝術,那么,它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和一個時代人的想象力以及那個國家或城市的繁榮程度。”國內的服裝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好,這正是張弛選擇回國發展的原因。而家鄉北京的發展變化更讓他開始思考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北京這十年變化很多,也很快。太多人講求快速致富,而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我覺得人們失去了一些‘根兒’里的東西,更擔心一種精神和文化會隨著經濟硬件的飛速發展而消失。我想,這也是做服裝的人最值得擔心的事情。”
張弛認為,設計師不應該糾結于過去,觀念上一定要同步升級。“別人問我,你做的東西中有中國元素嗎?當然!我是中國人,我的設計代表了現代中國人的審美,這就是我心中的中國元素。”張弛說,繡龍繡鳳不代表就是中國經典設計,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代表中國經典,“我們處在開放年代,著裝審美也變得西方化。如果不迎合這個時代,還堅持做一些很古老的東西,那是沒有意義的。在審美大趨勢下,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方向做下去。要相信,中國設計師做的必定是帶有中國風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