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石頭到傳播文化
百年溪硯一度沉石水底,時至今日,再度量產,并在收藏和工藝品市場嶄露頭角。12月28日,我們來到雙峰縣杏子鋪鎮溪口村溪硯生產基地,探訪了這一省級“非遺”成果。
在雕花車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溪硯制作工藝的傳承人、48歲的曹冠明手扶溪石,正精心雕刻名為“隔海相望”的硯臺,明年正月初三,他將赴臺參加第二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展覽。10多年前,憑著曾經見過村里老藝人制硯的模糊印象,農閑在家時曹冠明開始雕硯臺。
溪硯生產,分為開石、選料、平底、設計、雕花、打蠟等工藝流程。制作溪硯的石材分別來自水府廟庫區的水下和山上。在選料車間,我們看到一塊塊剛采回來的大石被平砌,露出或褐或青的顏色并展現出各式紋理。“這是雙峰綠,這里的特產,它來自水下。”29歲的設計師張學軍指著一塊淺綠色底面的石頭說。
怎么想到生產溪硯?讓溪硯再度在市場上復活的曹長桂講起了他的創業故事。曹長桂是溪口村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從小就聽說這里產硯臺,2004年,曹長桂萌生了生產溪硯的念頭。隨后,他托親友在湘鄉圖書館找到了溪硯的史料記載,再考察肇慶端硯生產的火熱場景,下定決心量產溪硯。
在展品陳列室門口,我們看到一塊名為“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三角形硯臺,1平方米大小的石面上雕刻著近百號人物,傘兵從天而降,人們相互攙扶……“我們就著褐石天然的紋路體現了浮云的效果,刻了近3個月的時間,有人已經出到了30萬元的價格收購,我們謝絕了,準備送到博物館收藏。”張學軍給我們介紹。
“刻有曾國藩肖像、名言和湖湘名人名景的硯臺在香港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很好銷,我們馬上要搬進新建的8000多平方米廠房擴大生產了。”曹長桂介紹。
從賣石頭到傳播文化,并迅速搶占市場,產生這一可喜變化與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雙峰縣把溪硯開發列入了“文化興縣”的重點扶持項目。從2008年開始,雙峰縣和婁底市就邀請了幾批全國收藏、工藝美術專家及湖湘文化專家實地考察,為溪硯做大市場出謀劃策。
目前,雙峰溪硯的年產銷量已達到2000萬元。(—最權威最專業的鞋類資訊中心)
- 上一篇:帥小伙憑擦鞋9年開了300多家店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