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非洲與中亞
【-要聞分析】有人說,歷史是不斷重復的,經濟史看來也同樣重復,不過是在不同的地方重復而已。二戰后,日本貨被西方看作是劣質貨,1964年東京奧運會后日本產品洗去了如此形象。隨后韓國貨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世界市場是劣質貨,1988年漢城奧運會后,韓國產品也逐漸洗刷掉了如此形象。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貨在俄羅斯中亞市場是地攤貨。現在,俄羅斯中亞的中國產品價格沒有上去太多,但是質量已經有明顯提高,而且產品結構也有大大改觀,從服裝鞋帽到家電,甚至工程機械和汽車配件都有了。但是在非洲,中國制造則在重復20年前的一幕。
11月21日英國《金融時報》消息“‘中國制造’在非洲:價廉物不美”一文說,非洲尼日利亞一個市場里的商人們主要擔心的是,與以往占據市場的歐洲產品相比,中國進口品的大幅增加,對商品質量產生了很大影響。奇納都·奧比是一個售賣廉價手機、網線及其他電子產品的商販,他的看法與市場上幾乎所有人一樣:“通常情況下,尼日利亞人喜歡便宜貨。”他說,“所以中國就為他們制造出價廉質次的產品。”克里斯托弗·烏庫迪雷做的是發電機的生意,在電力緊張的拉各斯,發電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設備。站在商鋪外,烏庫迪爾更是直言不諱:“就是因為便宜——我們才青睞中國貨。”他說道,“但我覺得進口商應該提高質量。”
看到這里,我們感覺到,20年前通過邊境貿易,中國個體商戶在中亞和俄羅斯早期的開拓和無序競爭導致的一幕,在非洲重演。
許多人都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小商販用大包小包扛進俄羅斯和中亞的中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少數質量低劣的商品,如雞毛衫、一周鞋等等,一度敗壞了中國產品的聲譽。因此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有些商店,甚至打出“本店不售中國產品”的招牌來招攬在意質量的消費者。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強化出口質量監督,以及俄羅斯中亞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和消費力的提高,“中國制造”的檔次和質量都在提高,中國貨漸漸贏得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民眾的信任。今年的第三次喀什中亞交易會情況比前兩屆情況更好,就是證明。首屆喀交會,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及品牌產品還很少。第二屆,大中企業和知名品牌大大增加。第三屆喀交會,春蘭電器、青島海爾、德力西集團、魯花集團、大海集團、菱花味精、雅戈爾、海信、天山電梯都有進入。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等中南亞國家的客商,對中國的電視、空調、自行車、摩托車、電風扇、電熨斗等機電產品表現出濃厚興趣。這明顯是一個大市場機遇。
非洲是蓄勢待發而富有潛力的土地,只要體制調整得法,經濟政策對頭,其潛力很快就能跟南美一樣發揮出來。金磚五國中,南非和巴西分別屬于非洲和南美,這不是偶然的。因此,放長眼光,用物美價廉的貨物滿足非洲消費者的需要,建立起信譽來,跟非洲市場同步增長,才是到非洲開展經貿合作的正道。(-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入世十年,中國產業創新夠不夠?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