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國產業創新夠不夠?
【-要聞分析】編者按:任何一項制度安排都是紅利和機會成本共生的“雙刃劍”,入世亦不例外。毫無疑問,入世成就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在這過去十年,中國企業變得更具競爭力了嗎?“入世紅利”是否增加了經濟轉型的阻力?中國企業家是否藉此具備了“契約精神和規則意識”?中國經濟“過度開放”還是“開放不足”?為此,本報特別策劃了《激辯入世十年》,將不同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觀點引入辯論,惟愿如刀鋒一樣的觀點能夠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多有裨益。正如蔡元培所說,多歧為貴,不取茍同。
入世十年,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可以買到越來越便宜的汽車,享受到越來越多國際品牌的服務,在世界各地看到各種各樣的“中國制造”……以中國產業的角度來看,為了在入世后較快地提高國際競爭力,汽車、家電、醫藥、紡織等行業紛紛加大了國際并購合作、專利技術開發、自主品牌建設的力度。十年競合之后,中國產業創新是“裹足不前”還是發展到能與外資比肩的水平?
關鍵詞:技術創新
研發能力薄弱一直是中國產業發展繞不開的難題,面對未來,技術創新也是決定中國企業發展速度的重要條件。在我們敞開國門,與國外企業“拿市場換取技術”的進程中,中國企業自身所擁有的核心技術有多少?
正方
“制造大國向研發大國轉型”
毛海:十年來,與農業、金融一樣,中國汽車工業并沒有遭遇滅頂之災,相反,隨著中國加入WTO,汽車產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中國汽車工業在規模、效益、網絡建設和品牌建設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同時也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全套價值鏈的標準,讓幼稚的中國汽車從小學生水平跨越到了大學生水平。雖然外方并未直接提供關鍵技術,但中國汽車通過十年合資,在工藝制造和人才培養上中方得到了大量積累,不僅擁有了大量的本土汽車高端汽車人才,并在合資合作中獲得了更多話語權。
郝繼英:入世后,施維雅、禮來、羅氏、輝瑞、諾華等20余家全球排行前列的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這對中國的研發創新非常有益,很多國外藥企在華投資建立的研發中心,主要聘用中國員工,這提高了國內研發人才的素質。同時,一個新的、與研發有關的子行業CRO(新藥研發外包)正在國內興起。可以說中國入世后,我們正逐步從原料藥生產基地向研發基地轉型,從制造大國向研發大國轉型。
李磊:入世前,制藥工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不足2%,而現在,其幾乎可以算是國家支柱產業,近十年來的變化之大可想而知。入世后,隨著外資醫藥巨頭企業紛紛進入中國,改變了中國原來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對中國制藥水平的提升、標準法規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研發能力的增強等方面都有很大促進。同時,很多新藥被引入國內市場,這就縮短了中國百姓與西方的用藥差距,也可提高中國制藥企業研發、仿制水平。
反方
“市場換技術效果有限”
崔東樹:中國汽車通過合資獲得了與全球汽車產業學習、合作、交流的機會,中國對跨國車企開放了市場,是否如當初預期的那樣換回了技術,一直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入世給中國汽車市場帶來了空前繁榮,但跨國車企的長驅直入,中國汽車業獲得更多的是體系的建立和整車研發的能力,對于自主的核心技術依然沒有通過合資有所斬獲。汽車業“以市場換技術”不是一個必然,這一點在合資企業中表現最為明顯。十年來,汽車合資企業并未給中國汽車業帶來核心技術,“市場換技術”的效果與人們預期的肯定存在差距。
黃曉明:家電行業由于開放比較早,也是充分競爭的領域之一,所以加入世貿那一刻開始,我們更多地是感覺到一種機會的來臨,我們可以跟全球跨國大家電企業在一個平臺上去競爭,去學習,去進步,去提升自己。十年過去了,應該講當時這樣一個判斷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現階段中國包括家電行業在內的各個產業面臨的共同問題是轉型升級。從行業發展規模數據來看,是非常可喜的,但我們要逆向思維,看到喜人的數據背后的隱憂。比如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自主品牌在全球化過程中還有很大差距。其中,核心技術的突破是瓶頸也是機遇,企業要立足長遠,加大核心技術的投入,參與國際性的跨國技術引入和并購,整合市場現有資源,突破核心技術的瓶頸。
關鍵詞:世界工廠
所謂世界工廠,簡而言之,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制造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中國已經擁有在服裝、電子產品、家電、汽車等領域的全球最大生產規模。量的優勢面前,其質又如何?
正方
“中國與世界互相依賴”
龍永圖:有一段時間大家對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感到很羞愧,認為中國人在為全世界打工。不是的,中國基本國情告訴我們,我們必須以制造業支撐起中國的經濟基礎,就像奧巴馬講的,經濟要建立在巖石上,而不是建立在沙灘上。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看到我們從事的產業永遠是個朝陽產業,只要我們不斷地更新技術,不斷地打造品牌,我們的制造業肯定是永遠具有活力的朝陽性產業。
現在進入到全球化時代以后,應該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確實,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們的服裝、我們的家電對西方市場有很大的依存度。但反過來,西方國家對于我們勞動密集型產品,從服裝到家電,也產生了很大的依賴。如果我們不生產服裝,或者我們少生產家電,他們就沒有衣服穿,沒有家電用,這難道不是對我們中國市場的依賴嗎?
徐東生:首先WTO給了我們規劃世界的發展趨勢,在全球發展把握機遇,取得機會。其次,WTO使我們的胸懷更為廣闊,實業更遠。以后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和競爭對手共同發展,實現提升。第三,通過“走出去”,請進來,WTO還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機會。總之,入世以來,中國一大批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將中國制造的產品帶向全球,向全球人民展示了中國的制造業。WTO讓中國和其他國家走得更近,也為中國提供了更好的舞臺。在此過程中,中國與世界互相依賴。
反方
“很難敲開西方市場大門”
李磊:入世后,中國制藥行業的很多標準都有了大幅的提升,比如新版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基本和歐洲接軌,這不僅使老百姓用藥更加安全,也推動了企業的技術提升。但是,當初中國想用市場換技術、換產品,十年來效果未達到預期。很多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產品和一流的技術因專利保護等原因未能進入中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三甲醫院使用的藥品近五成為外資品牌,這對中國傳統醫藥工業的沖擊很大。由此可見,很多國外企業在瓜分中國市場蛋糕之后,卻沒有拿出最先進的技術、產品進行交流。
郝繼英:雖然我國是原料藥出口大國,但輔料的管理卻沒有和國際接軌,也限制了中國醫藥研發的能力。
在醫藥研發、生產時,需要多種輔料,但我國輔料標準落后、生產不規范,致使藥企需要通過進口來保證輔料質量。
未來,希望能夠在輔料標準方面進一步提高,與國際市場接軌,這樣才能使醫藥研發創新快速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醫藥國際化進程依舊較慢,尤其是中藥。歐美對中藥的貿易技術壁壘沒有消除,包括藥品在內的高技術門檻產品很難敲開西方市場大門。
關鍵詞:品牌競爭
入世十年,中國產業的發展獲得了世界的關注,“中國速度”被經常提及。以汽車、家電為代表的中國制造不僅在規模上得到空前擴張,在企業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也力圖有所建樹。那么,現在我們的品牌是否能邁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正方
“確立大國競爭優勢”
毛海:入世給國內制造業帶來的一場盛宴,帶動了中國現代工業的崛起,其中汽車行業是表現最為明顯的產業之一。有統計數據顯示,十年來中國汽車銷量從2000年的200多萬輛,發展到了去年1800萬輛,幾乎翻了十倍。中國汽車的產量占全球的比重也從2000年的3.5%增加到2010年的23.5%。
有研究認為,入世后的中國汽車業,形成了“開放中確立大國競爭優勢”的發展模式,下一步中國汽車企業將以各種方式走出去,融入到全球汽車競爭中。十年來,無論是上汽收購羅孚、吉利收購沃爾沃,還是北汽收購薩博知識產權,通過兼并收購中國汽車站在巨人肩膀上已經具備了與跨國車企競爭的基礎。
徐東生:這十年來,伴隨中國的崛起,中國各個產業的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家電工業為例,十年間,生產值從十年前的2000億元水平到今年將突破萬億元大關,總體規模翻了兩番。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家電大國,我們有理由為我們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驕傲。但是要找到自己的品牌仍然任重而道遠。下一步,中國家電企業需要掌握核心技術,確立卓越價值觀,進一步提升競爭能力,向家電強國邁進,共創家電行業文明生長。
反方
“在國際市場未獲更大認可”
崔東樹:現代轎車工業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直接關系到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競爭力。入世后,自主品牌并未得到政策的保護,尤其在今年自主品牌在市場中已經成為被擠壓的角色。中國汽車市場沒有規模的擴大,也不會有自主品牌今天大規模生產的能力。沒有合資也不會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讓中國汽車參與競爭合作的機會。同時,中國自主車企的生存空間正一點點被蠶食。近兩年,中外合資公司紛紛推出自主的汽車產品,走低端路線,這讓曾長期被自主車企把持的低端市場出現了份額萎縮的跡象。
龍永圖:以中國家電產品為例,這十年整個行業的品牌價值比過去提高了很多。以前國內老百姓都是崇洋媚外,買點東西都是選飛利浦、索尼、夏普,但是現在老百姓要買家電產品很多都選擇國內的品牌,因為開始慢慢認同國產品牌。但我們與跨國品牌的差距在于,國產品牌還沒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大認可。今后十年要做的事情是讓全球的消費者都認識和認可中國的品牌。既然中國市場上可以做到,為什么世界上不可以做到呢?
對話嘉賓
龍永圖 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
毛 海 北京汽車經濟研究所所長、北汽股份副總裁
郝繼英 醫藥產業資深專家
黃曉明 美的集團副總裁
李 磊 北京康派特醫藥經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徐東生 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
崔東樹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
中國產業創新十年裹足不前
入世十年,中國企業獲得長足的進步,中國制造真正釋放出“物美價廉的優勢”,但是整個產業的創新并沒有多大的進步。我們現在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往往越強調的東西越是我們缺失的東西。在以營收和利潤為評價標準的排名中,中國企業往往攻城略地,但在以創新為評價標準的排名中,中國企業往往名落孫山。
兩種情況導致了中國企業創新裹足不前。對于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面對世界高水平的競爭,弱小的實力使其根本無暇創新,其占據市場的最大優勢就是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利潤第一,創新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對于那些享受國家政策特權的、在資金實力上具備和跨國企業抗衡的大型央企,創新也沒有那么緊迫,壟斷足以產生豐厚的利潤,其存在不是為了成為具備頂尖技術水平的世界級大公司,而是保障國內市場的控制力。而整個產權保護環境的不盡如人意,又鼓舞山寨,遏制創新。因此,入世這一制度活力并沒有成功倒逼著中國企業去創新技術,反而使得中國企業繞道行之,另辟蹊徑出一條生存之路,只是這種生存成本越來越不能承受。(-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中小企最困難或在明年首季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