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面面觀
【-創業之路】每年此時,大四的學生們就開始為自己的前程忙碌:考研、考公、找工作,通常被同學們戲稱為前程的“三岔口”,現在這個岔路似乎又多了兩個分支——創業、出國,也成為不少同學考慮的對象。由于近幾年政策的轉變,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但是出于種種原因,他們一直處于摸索、嘗試的狀態,這群青年人用青春的熱情書寫著夢想,不過,在校大學生創業,依然在路上……
創業之路多艱難
張普大學畢業有兩年了,學藝術設計的他其實很容易找工作,不過他選擇了自主創業,現在他自己開了一個墻繪工作室,還在別人的店里寄賣手繪鞋和手繪包。
創業伊始,張普在大學期間就和兩位同學一起把當年的學費緩著沒交,轉了一個小旅館然后自己做,開始的時候是賺錢的,后來由于管理不善還是轉讓了事。在大學時期的創業經歷,給了三個人對未來不同的看法,籌措資金的艱難,學習任務的壓迫,面對社會形形色色人物時自己所表露出的學生的青澀,一切的一切,讓他們在創業中覺得四處碰壁,F在,曾經雄心勃勃一起創業的三人,只有張普堅持了下來,另外兩個一個選擇了求職,一個選擇了考公;貞浧鹱约号c同學一起在校創業的經歷,張普說,剛開始創業時想的是即使不掙錢,但是可以積累一些經驗,為出了校門以后的創業經歷做準備,后來遇到了種種困難,讓大家有了打退堂鼓的心理,不過,還是覺得自己通過那段經歷學到了很多。
在校創業蓬勃興起
張普的學弟學妹們就比張普以及他的創業伙伴們幸運得多了。因為,出于對就業形勢的考慮,近幾年高校逐漸放松了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管理,態度從嚴禁到寬松再到支持,不少大學生在自己所在高校的支持下開始了各種各樣的創業實踐活動。
陶純鑫是皖西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今年大四,他也是皖西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學生負責人。2010年9月3日,共青團六安市委、皖西學院團委和中國電信六安分公司聯合創辦中國電信皖西學院就業創業見習基地,該基地就一直由陶純鑫負責。他告訴記者,基地的員工(均為在校學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他們工作能力強,并且對創業有一定熱情,基地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維持體驗店(即創業基地的實體店)的正常運營以及創業項目的拓展,整個體驗店由學生自主運營管理。上午8點上班,晚8點下班,每天12個小時的營業時間分割成為6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是2個小時,正好跟學生正常上課的時間不沖突,目前基地已先后公開招募三屆共77名同學參與工作。此后,創業基地的創業項目不斷拓展,同學們創辦了各種創業基地。
大學生創業認知需改變
提到同學們對創業的認識,陶純鑫感慨良多,他說:“絕大部分同學加入創業基地之前,都不了解創業,只是朦朧的有這個意識。而很多校園組織舉辦的創業計劃大賽也都很是形式化、純理論的東西,很難有所突破。
“很多都同學認為沒錢沒物無從創業,這從最根本上就是錯誤的論斷,如果有錢有物那就不需要創業了,創業就是從無到有,以最有限的資源創造最高的效益。還有的同學認為創業就是收廢舊用品、賣賣數碼產品,從最根本的經營模式和產品設計上沒有任何創新性體現,沒有優勢,充其量只能算是實現自我就業。正是因為創業的創新性,在市場發展中能起到健康的促進作用,更完善市場的平衡性,它才有著獨特的優勢。”經過一年創業基地的磨煉,陶純鑫對于在校大學生創業有著自己的看法。
在校創業需要社會支持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大家都提到了制約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幾個主要因素:1.自身思想的局限性;2.對創業的不了解;3.社會的支持力度。大學生擁有熱情,學校給予了支持,但是創業就意味著要在社會上打天下,經濟能力薄弱、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們似乎很難在社會中一爭高下。記者從采訪的幾個創業項目中也發現,凡是目前經營得較好的在校創業項目,都是有學校與社會共同給予了支持,能夠將大學生的熱情與知識發揮得恰到好處的項目。
皖西學院團委副書記許銳敏告訴記者,以前各高校是不鼓勵大學生參加商業活動的,主要是出于管理的角度,現在,這條線已被放寬不少,近幾年國家一直鼓勵各高校創辦就業見習基地,皖西學院在這方面也是積極響應,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他看來,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創業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項目很多,但是可行性的項目不多,僅靠學校及老師的幫助是不行的,因為創業與市場緊密相關,如果有社會力量的幫助,大學生創業可以走得更好;二是資金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業伊始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在他教過的學生中,不乏創業成功者,不過他們也感受到在校大學生創業融資尤其艱難。
- 上一篇:硅谷創業故事:Dealmoon愛打折 借微博開拓市場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