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遭遇信任危機 民族企業或迎發展機遇
【-要聞分析】近期,“洋品牌”與“假洋品牌”被曝出的種種問題,使消費者在選擇產品上更趨于成熟和冷靜。自達芬奇家具被曝出“假洋品牌”的身份后,各種“傍洋品牌”名稱的企業紛紛被網友挑出。一方面反映出消費者對“洋貨”的盲目崇拜,也同時暴露出了國內部分民族企業極度缺乏對自身的認同與信心。
不可否認,國際知名品牌擁有其獨特的魅力,但并非說明它就沒有瑕疵,從沃爾瑪因出售假“綠色豬肉”被處罰,到GUCCI被指為血汗工廠,再到可口可樂防腐劑被爆雙重標準,近期,洋品牌開始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為民族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洋品牌通常利用其資金、技術、品牌形象及文化內涵等先天優勢迅速占領國內市場并贏得消費者傾心。因此,不少民營企業不敢與之對抗,認為競爭的結果不言而喻。
然而,隨著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國內經濟與技術的迅速發展,洋品牌所擁有的優勢正逐漸弱化,消費者的行為也逐漸趨于理性。事實上,娃哈哈“非常可樂”產品的成功推出表明,如果企業能滿足消費者需求,順應潮流趨勢,立足自身優勢,把握好營銷策略,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并非毫無機會。
在1998年娃哈哈非常可樂上市以前,中國可樂市場長期被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兩家公司占領,當“中國人自己的可樂——非常可樂”高調推出后,不少人放出“非常可樂非死不可”的評論。但娃哈哈集團利用其自身的民族品牌特有的親和力等優勢,配合廣告促銷的號召力,迅速打開了全國市場,尤其是在占全國人口70%的農村地區,娃哈哈更是通過其強勢的聯銷體銷售網絡,以低價策略贏得了這片廣闊的市場。
同樣利用準確的市場定位,娃哈哈近年來推出的營養快線正是由于迎合了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節奏和人們對營養健康的注重,從而博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分析人士認為,只要民族企業懂得消費者的心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民族企業從情感上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支持。近年來,鞋企李寧、海爾、聯想、吉利、奇瑞等民族品牌快速崛起并發展,而在此番洋品牌信任危機后,包括娃哈哈在內的中國企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融資,是讓鞋企打消耗戰的?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