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如:社會企業創業極具創新價值
2011年9月,一項旨在推動企業環境責任戰略規劃的公益項目——“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在京正式啟動,它的發起人是“綠色聯合”創始人、環境社會責任第三方獨立評級倡導者崔志如先生。作為公益創業的踐行者,該項目的實施也意味著一個新的創業領域――社會企業的創業在國內從此開啟。
人物介紹:
崔志如:“綠色聯合”創始人,環境社會責任第三方獨立評級倡導者。早年是中國家電業巨頭進軍IT業的領軍人物,曾服務于TCL信息產業集團創業團隊, 2002年離開IT領域,專門從事中國企業公民戰略、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企業研究和實踐指導,專注于現代慈善倫理基礎的研究和規范式建立。與國際國內著名NGO、基金會、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了各類探索式公益慈善項目運作,在多個慈善公益項目擔任共同發起人,領域涉及助學、減貧、環保減碳、貧困腦癱兒童救助、扶持大學生創業、企業社會責任促進運動等,曾在YBC、北大等非營利及學術機構任職,尤其專長于企業社會責任評級、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規劃和公益營銷領域。是中國早期企業社會責任高端領域重要研究參與者之一,獨立學者。
北京的深秋,寂靜的午后,街道被樹木涂滿了金黃的色彩。這是一個成熟的季節。在櫻花園小區深處,一座寫字樓后身不起眼的一間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崔志如先生。“中國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責任調查組委會志愿者部”就設在這里。
崔志如,學者風度,外表謙和而自信。說起正在實施的“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責任調查”這一創新項目,難掩興奮之情。
民間NGO組織
挑起環境責任監督大梁
“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責任調查”項目是崔志如經過多年對公益事業的實踐探索結果,而當公益項目結束后它對于創業的創新意味在于——把企業的社會責任研究和推動作為一個為解決社會難題而發起的社會企業探索。這個難題就是中國的環境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一份《綠色經濟報告》主張,從現在至2050年,每年若將全球的國內生產總值的2%,約為1.3萬億美元,投資于小規模的農業、節能建筑、永續漁業及林業、綠色產業、綠色交通、改善廢物管理和回收利用、低碳能源及永續水資源等10項主要經濟領域,便可推動全球朝低碳綠色經濟轉型。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能削減一半的碳足跡,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可減少因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所造成的環境風險。
崔志如認為,在這方面,國內的規模企業如上市公司大有作為。近幾年,大型企業造成的環境責任危機事件頻發,像中石油大連漏油海洋污染、紫金礦業毒污水河流污染、渤海灣康菲公司漏油等等。因此,環境議題要實現從關注邊緣問題向關注主流經濟體過渡——中國規模最大、經濟最活躍、參與社會影響面最廣的上市公司的環境責任進步至關可持續發展,不但可以帶動擬上市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也要從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管理開始。上市公司的環境責任戰略規劃和實施是可持續發展之道,同時也是企業的未來核心競爭力。2011為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經濟轉型期迫切需要從先污染后治理向企業環境責任管理轉型,為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發揮積極作用。由此我們發起了“推動綠色責任的力量——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調查在行動”公益項目,就是要通過項目的實施,樹立正面優秀典型,推動立法, 規范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
據介紹,這個項目由團中央資助并監督實施,由項目組委會按照民間NGO模式獨立執行。承辦NGO是綠色聯合公益團體。綠色聯合是一個由國內活躍的中青年企業社會責任學者、專家聯合近百家環保NGO、百位環境記者及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志愿者公益團體,所有專家志愿者和倡導志愿者、調查志愿者等一起聯合調查研究企業的環境責任及其他社會責任現狀,通過最大多數的公民社會參與來推動企業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環境影響及碳排放等環境責任以及社會責任的實質性進步。而率先推出的第一個民間的獨立第三方企業社會責任評級體系,也是崔志如設想實現社會企業創業能夠延續的一個載體。
公益創業事業
一個執著的探索者
從研究參與草根NGO到完成社會企業創業雛形,崔志如在公益創業這條路上走得很執著。
1991年,崔志如從電子科技大學激光系應用電子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內蒙電管局。優越的工作環境沒有讓他就此止步,他覺得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也不是自己的學習興趣所在。兩年后,他毅然辭職來到北京過上了“北漂”族的生活。在中關村與人合伙賣電腦,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電腦還是奢侈品,一臺三萬多,賣出一臺能賺一二萬,對于他來說,北漂的日子并不算清苦。然而,賺錢并不是他的目的,他在尋找屬于自己的機遇。
1997年,家電巨頭進軍IT產業,他被招入TCL公司麾下,成為首批進入該公司的IT人。幾年間一路做到高管職位,后來,他發現自己受到了職場“天花板”的困擾,于是,在互聯網泡沫的巨大沖擊下激流勇退。賣掉屬于自己的股票、期權,下一步該如何走他并沒有想好。但在TCL,他收獲了職場中最寶貴的經驗,無論做營銷還是管理,都是進退有余。
在崔志如心中一直有一種召喚,也是他不斷尋找的精神需求。他曾認真分析自己的個性特佂,認為自己屬于“公益型人格”,用他的解釋就是“以利他為樂”,而不帶有功利傾向。同時自信并具有不斷創新的思維方式。他認為,不同的人要做不同的事,這種定位讓他對自己的目標更明確了,就在不斷的選擇中,他接觸到了草根慈善領域。頓時感到與他的精神追求有種莫大的契合。這里,聚集了一大批理想主義者,他們在不計個人利益的前提下,默默做著扶弱助殘、服務社會的事業。崔志如積攢多年的熱情和能量終于有了傾泄的地方。2005年,他賣掉在深圳的房子作為公益資金,組織了第一屆公益沙龍,十幾個公益組織共計60多人首次聚集在一起,就深圳“血汗工廠”維權、捐資助學、勞工保護等問題展開研討。幾年來,他組織和參與的公益活動領域涉及助學、減貧、環保減碳、貧困腦癱兒童救助、扶持大學生創業等,還曾擔任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的導師俱樂部主席。
在這個過程中,崔志如對草根NGO的生存狀況十分擔憂,一個月三四百、五六百元的收入,不要說開展工作,就是自身生存也成問題。他就想怎么才能讓草根NGO沒有后顧之憂地開展活動。他想到了企業社會責任是個多方共贏的模式,通過戰略公益的方式來幫助NGO,企業拿出一定的市場、廣告費,用預算來規劃實施與自身主業相關的戰略慈善營銷項目,為NGO提供了慈善資金,而NGO又能夠專業地做好慈善項目,這樣在得到大眾感情、人文認同的同時,企業也會贏得消費者的尊重。在幫助NGO的同時也幫企業打造了品牌含金量和品牌凝聚力,有效地避免了簡單捐給官辦基金會導致民眾認為的慈善秀嫌疑,是個多羸的過程。
崔志如向記者介紹,社會企業概念始于英國,是為了解決某一個或幾個社會難題而發起成立的企業組織,用市場化服務的方式來運營,股東是私人投資,但基本不分紅,社會企業的資金利潤積累完全用于發起時的社會難題(環保、弱勢群體救助等),社會企業的誕生是源于英國等歐洲福利國家的高福利已經無法維系,捐贈資源下滑,慈善機構籌款額下降,因此只有以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化方式來解決社會難題,解決社會福利供給不足的矛盾,因此社會企業就是以市場化運營、企業的組織方式來達到慈善目的,不依賴捐款,但在英國是免稅的。
他說,中國的社會企業創業正在萌芽階段,目前的現實意義是歐債危機已經把高福利的歐洲神話刺破了,中國的郭美美、盧美美等把慈善機構的公信力打到底點,而大量的民間公益NGO無法在民政局合法注冊,同時,中國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各類弱勢人群數量巨大,所以社會企業的創業具有極大的創新價值,既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又可以務實地運用社會資本來經營企業實現收入,最終解決某類社會難題。
崔志如表示,在這方面,他還是個探索者。他愿意用后半生成就這項事業。
(——最專業最權威的鞋類資訊中心)
- 上一篇:大學老師回鄉當“羊倌”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