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陽:以資本和市場推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中國商人】“企業家除了賺錢還能做些什么?中國商人有了錢,應該做些什么?”這是一個溫州商人的思考,在目前的經濟大環境下,這個思考讓人沉思也不由敬重。在吳曉陽的身上,人們看到的,已經不再是逐利為主、功利傾向的商人,而是具有文化意識、文化自覺、文化遠見和文化擔當的文化新浙商。吳曉陽的轉型與進取,是一個商人的使命,也是一個群體的希望,這種希望讓我們不由振奮,且無限憧憬。
“賺錢是企業家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是企業家除了賺錢還能做些什么?中國商人有了錢,應該做些什么?”出差途中的動車上,溫州泰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曉陽先生這幾個問題令人頗感意外。一方面此前接觸過大量的溫商群體,很少有人發出這種似乎跟企業經營現實關系不大的問題,另一方面此時正處于全球經濟形勢持續惡化,無論溫州還是別處的企業家群體,都將保障充沛現金流和企業安全作為第一要務的當下。
吳曉陽是當著媒體故作輕松,有意表現另類個性呢?還是在中國商人社會使命與產業選擇方面確有深入思考?不經意間被勾起的興趣,使我們在有關文化產業如何實現集群發展,以及中國文化產業安全的討論中度過了剩余旅途。
原來,吳曉陽跟他的合作伙伴從資本與市場的關鍵環節入手,正在實施一個推動浙江省乃至中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系統工程,具體包括浙江省文化藝術品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文交所”),溫州泰達文化產業基金(以下簡稱“泰達基金”),以及中國中部文化產業制造園區。
目前,浙江文交所已通過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批準,正準備掛牌成立。溫州泰達文化產業基金,則積極與國外接洽,盡其所能去收購由于歷史原因或其他原因而流失到國外的文物。中國中部文化產業制造園區也正在全面籌備建設中,其目標是打造成中國最大的且擁有自主品牌的文化產業制造園區。
以上三大項目互為依托,借助浙江省企業家群體龐大的民間資本流量和急需轉型發展的產業壓力,利用從中央到地方對創意文化產業日益完善的支持政策,集合國內外相關文化產業創意、制造與流通機構的整體優勢,最終形成一支真正可以與國際上以資本和市場驅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競爭的中國力量。
據吳曉陽介紹,浙江文交所突出資本的作用,重在系統解決文化產業集體發展中的市場支持問題。其功能定位打破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品交易市場概念,在文化版權、開發權、運作權和各個文化藝術品交易環節提供全方位的交易服務,經營范圍除了涵蓋書法、繪畫、雕塑、珠寶等藝術品交易,還包括文學、繪畫、影視、動漫等文化類知識產權轉讓,以及文化企業投融資中介服務等領域。浙江文交所正式運營后,將著力打造信息采集發布、文化項目推介、文化藝術品交易、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藝術品中介服務、文化藝術品登記托管等六大平臺,搭建文化產業向傳統產業延伸的互動橋梁,打通社會資本注入文化產業的渠道,使其成為跨文化、制造、銷售、研發、資本等多個領域復合型創造型平臺,推動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設,以及中國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
作為與終端市場運營主體的對接平臺,中國中部文化產業制造園區旨在集合國內外最具創新和創意能力的文化產業生產部門,為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溫州泰達文化產業基金,目前的核心業務除了盡其所能去收購由于歷史原因或其它原因而流失到國外的文物,與此同時積極募集更多產業資本,為浙江省文交所和中國中部文化產業制造園區所關聯的文化產業相關機構提供投融資平臺支持。
吳曉陽的幾個問題和他的宏圖大計觸動了我,同時也對他過去的履歷產生興趣。
剛過不惑之年的吳曉陽于1992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專業。命運跟他開了個大玩笑,本來要到外交部報到的他卻在一個極為偶然的因素下回到了溫州,把他的生命軌跡從一個即將從事文化交流的外交官拉到了南巡講話后如火如荼的外貿潮流中。1992年開始的這波外貿大潮中,吳曉陽出海弄潮,游刃有余且頗有斬獲。在1996年到2001年間,吳曉陽連續五年被評為溫州市外經貿系統的金牌業務員,并在溫州外貿、眼鏡、打火機和皮帶等行業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2009年,吳曉陽開始關注文化產業,組建溫州泰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溫州泰達文化產業發展基金。2011年8月份,吳曉陽和他的團隊成功地以溫州民營企業的身份參股最新成立的浙江文交所。
每當國內外經濟形勢大起大落之時,溫州商人群體命運就會通過媒體的密集報道進入公眾視野。某種意義上,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和企業家群體的運作,已成為中國經濟宏觀形勢的一個方向標,而吳曉陽的一席話,也使外界對溫州這個地區的創新能力有了更多預期。在吳曉陽的身上,看到的已經不再是逐利為主、功利傾向的商人,而是具有文化意識、文化自覺、文化遠見和文化擔當的文化新浙商。或許,在潛力無窮,而附加值回報豐厚的文化產業投資領域,將會涌現出更多像他這樣的溫州商人。
對話吳曉陽:
發展文化產業是中國商人的責任和歷史機遇
改變人的一生往往就幾個人,
而且只有那么一次機遇
中國商人:眾所周知,溫州人習慣于賺快錢。文化產業相對來講投資回報周期較長,而且于溫州商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行業。你為什么對此有如此濃厚的興趣?
吳曉陽:改變人的一生往往就幾個人,而且只有那么一次機遇。2009年,浙江省文化廳舉辦了以“文化產業——浙商新的歷史機遇”為主題的浙江省文化產業論壇。在那次論壇上,文化廳文化產業處何蔚萍處長的發言深深地震撼了我。她說:回顧人類的發展史,她認為文化的大發展有過幾次大的機遇:第一次機遇是古希臘,它的哲學、藝術、建筑的繁榮,使它成為歐洲文明的源頭;第二次機遇應該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出現,確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精神走向,使漢唐盛世成為世界文明的一個坐標;第三次是十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一大批文化藝術巨匠的出現,奠定了歐洲今天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第四次大機會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美國文化產業的興起,我們看到今天,美國文化產品可以說是橫行世界。人類文化史上的第五次大機會現在到了中國。
何處的這一席話,深深的打動了我,使我開始關注文化產業。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說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所謂天時,在2009年,國務院頒發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年3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九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201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聚焦公眾目光:“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
所謂地利,根據各國發展的慣例,超過5000美金,服務業基本是在50%以上,而我們的人均GDP已經達到6500美金,農民的人均收入超過了10000人民幣。我們的服務業才只有43%-44%,全世界平均服務業是百分之六十幾,世界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的服務業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幾,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之大。2011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頒布了《浙江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大省”戰略的推動下,浙江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推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所謂人和,溫州商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擁有高度的凝聚力,溫州泰達文化產業基金正是由一幫對文化產業有著共同理想、共同興趣和共同目標的志同道合之人組建而成的。幾位股東在同業內都是領軍人物,都是為了通過泰達文化產業基金實現對文化產業的追求而來的。同時,黨和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也更加激發了我們對進入文化產業的信心與決心。。
作為小有成就的商人,
我必須站出來
中國商人: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感是一方面,盡管當前發展文化產業的外部環境不錯,但任何領域的個人投資或者基金組團投資都是要實現預期回報的,是什么力量支持了你發展文化產業的執著信念?
吳曉陽:從學校畢業后,我一直從事外貿行業,每天都是通過互聯網與客戶交流,對于互聯網的發展感觸頗深。中國互聯網企業紛紛在境外上市,從家喻戶曉的知名網絡百度、網易、騰訊、阿里巴巴、盛大……到淘米、藝龍等已有40家互聯網企業在境外上市。
尤為關鍵的是,網絡科技產業是各國在21世紀參與世界競爭的核心領域,隨著大量的優秀IT科技企業境外上市,外資機構通過境外資本市場對我國網絡科技行業的影響力不斷強化。以擁有數億用戶掌握大量信息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為例,這些企業的客戶群遍布了國內的各個行業、各個角落和各個年齡段,已經成為現代國人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影響力已遠遠超過傳統報刊雜志。外資機構通過在海外市場入股(甚至通過戰略投資成為主要股東)上述企業,獲得的大量信息將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網絡信息安全,甚至不排除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境外機構加以濫用的可能。
此外,還有眾所周知的LV、Gucci、香奈兒等奢侈品品牌,均由國內生產再貼牌,當回歸國內市場后,其價值已翻了好幾番,卻還是得到廣大中國消費者的追捧。好萊塢大片大規模侵襲中國電影市場,總是排在電影票房榜首。
此類事情林林總總,數不勝數。這樣一種文化滲透、文化侵襲來勢洶洶。在目前這種趨勢中,企業家除了賺錢還能做什么?企業家有了錢還應該做什么?那就是做文化產業,責無旁貸承擔歷史使命,去做文化產業!作為小有成就的商人,我必須站出來,我感覺到對于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使命感,對于在新時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也相當有自信心。
- 上一篇:成功緣自敢開拓 夠膽承擔風險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