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鞋服廉價出口引擎已顯露疲態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海關總署9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8月貿易順差177.59億美元,較7月大幅收窄137.2億美元。經季節調整后,8月出口同比增長20.7%,環比下降3.3%。不僅如此,國泰君安認為,如果以人民幣計價,8月份出口增速僅為17.5%。
若細分來看,瑞銀證券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提出,中國的低端輕工產品出口所占份額在過去24個月間已經見頂,中國的廉價出口引擎面臨轉折。這很可能與中國的勞動力結構變化有關。如果劉易斯拐點即將接近甚至已經過去的話,那么,上述趨勢很可能日趨明顯,并將影響中國的出口結構乃至產業結構。
8月出口同比增24.5%
海關總署9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8月,中國出口1733.1億美元,同比增長24.5%;進口1555.6億美元,同比增長30.2%,月度進口規模刷新歷史紀錄。8月當月實現貿易順差177.59億美元,較7月大幅收窄137.2億美元,也明顯低于市場預期的241.4億美元。分國別看,根據海關數據測算,8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速為22.3%,與7月持平,略低于總體增速;對美出口增速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個位數增長,升至12.5%;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則升至27.2%,高于總體增速。
但環比來看的話,8月出口下滑幅度較大。據海關總署數據,經季節調整后,8月出口同比增長20 .7%,環比下降3.3%;進口同比增長25.1%,環比則持平。不僅如此,國泰君安宏觀研究團隊認為,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出口增速存在嚴重高估,8月份人民幣的升值加快為8月份出口增速反彈貢獻了1 .3%。如果以人民幣計價,8月份出口增速僅為17.5%,比海關公布的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低7個百分點。
就未來出口形勢而言,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目前出口形勢保持良好,但不太可能持久。面對疲弱的全球經濟增長,8月PM I數據顯示中國新出口訂單明顯下滑,美國ISM制造業指數也出現下降,預計出口增長將在未來幾個月中放緩。汪濤預計,未來占據超過40%份額的加工貿易將受到出口需求趨弱的影響,其余部分則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國內需求的相對支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亦提出,盡管從數據看外貿狀況暫時還無需憂慮,但出口環境的惡化卻不容忽視。目前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歐債危機仍懸而未決,外貿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此外,國泰君安預計,隨時間推移,人民幣升值會逐步抑制出口的增長。
“低薪工廠”向海外轉移
8月出口環比下降,或許是中國出口變化的一個側影。8月底,瑞銀證券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提出,根據測算,如果匯總2011年上半年美國和歐盟貿易數據,中國的低端輕工產品出口所占份額在過去24個月間已經見頂。他進一步認為,中國的廉價出口引擎面臨轉折。
瑞銀證券提出,今年上半年,至少對美國出口來說,中國的低端輕工產品出口份額今年呈現直線下降趨勢。雖然,IT電子產品的出口份額仍在顯著增長,說中國的整體出口在下降言之尚早。但是,隨著工資和勞動力供應壓力逐漸上升,生產率較低、勞動密集型行業向其他國家轉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目前來看,似乎拐點的確已經到來。
由于輕工制造產品包括玩具、服裝、、家具和運動用品以及諸如工具、照相機、手表等,占到貿易總值的一半以上,瑞銀證券認為,關于這些商品的數據能很好地表現出低端制造業產品貿易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經濟蕭條,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進口、尤其對低端輕工產品的進口并未下降,甚至上升了。那么,中國在這方面減少的出口份額,流向哪里了呢?
從美國的數據來看,將2011年上半年美國市場份額與2008-09年均值對比可以看出,中國下降了約1到2個百分點,而墨西哥、越南、孟加拉國和印尼等四個國家的市場份額則有顯著增長。在贏家中,墨西哥對美國的玩具、跑鞋、牛仔褲等產品的出口并沒有大幅增長,而是在家具和精密儀器出口上表現突出。而三個亞洲國家的服裝、鞋類和其他低端商品的出口則的確出現大幅增長。
再看歐盟的數據,從過去三年來看,中國的市場份額增長尚未趨平;但從過去24個月的數據來看,中國對歐盟輕工制造產品出口所占的市場份額不再增長,已經趨平。相反,鄰國的市場份額強勁增長,但很可能集中在高附加值產品上,如攝影器材和精密儀器。此外,包括東盟、柬埔寨和孟加拉國的其他亞洲國家亦出現強勁增長,且很可能集中于低端制造產品。
通過歐美的經濟數據,瑞銀證券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認為,從中國手中搶走低端產品出口份額的,都是中國的低收入鄰國,包括越南、孟加拉國和印尼。
出口有望向價值鏈上游延伸
事實上,中國低端產品出口份額的下降,是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低端制造業外遷相伴隨的。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制造業省廣東就開始實施“騰籠換鳥”。而金融危機爆發后,根據香港貿發局和香港廠商會的調查,面對經營壓力,去年,轉營貿易和搬遷的珠三角港企比重分別達14 .4%和33 .1%,均大幅高于2009年的6 .6%和23 .5%。此外,港企還興起另一種趨勢,一些大型生產商,例如鞋履生產龍頭裕元工業,打算把部分大眾化的低價鞋履生產,轉移到內地的內陸地區和其他亞洲國家。至于高增值和技術層次較高的鞋履,則仍在珠三角生產。
聯系到中國官方一直強調的調整出口結構,上述變化,并非是壞趨勢。不僅如此,隨著所謂劉易斯拐點的接近,這一趨勢很可能越來越明顯。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及高級宏觀經濟分析師尤宏業近日提出,中國大約在2006-2007年前后已經走過了劉易斯拐點,低端勞動力的短缺正在成為常態,這對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其推斷和處理的證據包括:C PI食品與C PI以及二三產業G D P縮減指數之間的裂口、蔬菜價格中軸的抬升以及鄉城蔬菜價格同比增速差、糧食價格與糧食種植物質費用之間的裂口、中藥材中成藥以及低端服務業價格的上漲、糧食種植機會成本的上升、不同勞動密集度農產品[14.15 -0.42% 股吧 研報]價格漲幅的差異、鄉城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同比差等。例如,C P I里的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主要包括家政保姆、藍領維修工人等低端勞動力服務。它的走勢能代表低端勞動力的價格方向。而這個指標在2004年以后出現拐點。之前的走勢和整體物價水平一致,顯示低端勞動力的回報相對于物價并沒有顯著地上升。而在2004、2005年之后,這一指標開始系統性超越C PI,暗示低端勞動力價格開始迅速攀升。
香港廠商會去年就判斷認為,中國勞工以低工資無限供應的神話已經破滅。不過,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分析,雖然中國勞工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也更勝一籌。據估計,中國制造業每名工人的平均產值明顯高于越南、孟加拉國和柬埔寨。此外,與越南等地依賴進口不同,中國有不少發達的工業集群,上下游產品供應充裕,例如珠三角眾多的緊密聯系的批發市場,可充當不同生產商、零售商和客戶之間的平臺,減省其時間和成本。而隨著中國轉向生產高增值產品,廠家把部分低增值生產活動轉移到其他亞洲新興供應地,此舉可視為區域生產鏈的延伸。
由此,值得期待的是,中國出口結構中,隨著低端產品份額下降,高附加值產品的份額能逐漸提升。而短期內,渣打銀行預計,中國出口整體仍將保持強勁。
- 上一篇:審視代工企業的“罪與罰”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