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代工企業的“罪與罰”
2011-09-06 11:17:15 來源:東莞陽光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達芬奇天價家具涉嫌造假風波在國內掀起一陣狂潮,為其代工的東莞長豐家具公司也受到牽連,停工并接受檢查。一時間,有關代工企業的風險因素以及控制措施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或許可以不必去思考產業鏈的脈絡,但是這次我們東莞的代工企業被牽涉在內,逼得我們不得不去審視在這個事件中,代工企業的“罪與罰”。
達芬奇造假丑聞不僅揭開了“假洋貨”暴利的面紗,也牽出了東莞一家代工企業長豐家具公司。因此,長豐不但要蒙受一定的經濟損失,甚至還成為達芬奇口中的被告。而一項陽光網的網絡調查則顯示,很多網友都認為在此事件中,代工企業實屬無辜。
龍衛洋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經 濟學博士:“其實長豐來說是沒什么責任的,它只負責生產,誰給我下訂單我就為誰生產,至于最后的銷售過程怎么樣的,它不欺騙消費者,也不欺騙顧客,對于它來講,它沒什么過錯,但是它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所以應對說這也給我們很大的警示。”
類似“被動侵權”的案例,在東莞的代工企業中已經發生過多起,并且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代工企業將面臨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張明 東莞市知識產權協會首任會長 律師:“這種現象本身,肯定是有很多,就是說我明明是在國內生產的,說是國外進口的,絕對是有的,同時也有消費者的話,對于這樣一種行為,要去法律途徑去請求這樣主張權利,有,但只是說影響沒有這么大。”
事實上,國際知名品牌的行業慣例是,保持產品的生產地和銷售地呈現交叉狀態。而出口復進口,也可以說是業內的行規。從某個層面說,“真洋貨”和“假洋貨”很難絕對地辨識。
龍衛洋:“你包括的鞋 的運動衣,它們都是名牌,其實也是東莞生產,生產之后出口到國外,貼牌之后再進口,那么它的這個銷售的價格就翻了幾倍,而它們依然暢銷。”
因而,透過達芬奇事件可以看到,一方面國內的生產工藝已經同國際接軌,但另一方面卻因為國內品牌比較弱勢,貼上國外的牌子可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王勝培 市鞋業協會會長 某企業董事長:“質量是沒問題的,我們的質量,按國家標準的質量要求,可能會比在香港、歐洲、美國銷售我們產的質量,是不會差的,可能會更加小心。”
王勝培是我市皮革鞋業協會的會長,也是厚街鎮一家大型鞋企的董事長。幾年前,他也曾創立過自主品牌,但由于無法與國外產品在市場上較量,因而,他的企業只好又以接訂單、做代工為主。
王勝培:“因為外來的品牌,同樣一對鞋,我們在國內的商場買300元,人家可以賣600元,同樣我們工廠做的,我們當時就覺得,自己有難度了,所以當時我們就慢慢收縮,做人家的品牌多了。”王勝培認為,這次的事件印證了消費者對于代工制造業水平的不信任,也加大了中國成長的困難,挫傷了企業走品牌之路的自省和自信。“有時候工廠我就是做某一種有競爭力,我認為我生存沒有問題的,我就做下去,但如果做品牌,有很多綜合因素要去提升。”
而繼續做代工,必然會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訂單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企業的生命線,在這樣一個不對稱的議價空間里,為了接到訂單,代工企業并沒有太多的“主動權”和“話事權”。
王勝培:“有一部分工廠真的沒有的,它覺得你給訂單我做,我就按你訂單來做,是有一部分企業,如果沒有進出口權的,都不是它去報關,不是它去跟船運單的,它是有時候不清楚的,賣去哪個國家,船運公司運到哪里去。”雖說如此,代工企業卻往往會成為替罪羔羊。因而有專家表示,東莞每一個代工企業都應從達芬奇事件中警醒、吸取教訓,徹底走出在代工與自創品牌之間反復搖擺的境地。
龍衛洋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經 濟學博士:“所以應對說這也給我們很大的警示,我們這些加工企業不能安適,安穩舒適的生存,而要想辦法去居安思危,開拓創新,樹立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銷售,做一個誠實的企業。”
以制造業聞名的東莞,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代工廠。他們有的為委托方做簡單的生產加工;有的為委托方提供款式設計,自購原材料為對方進行加工。代工模式越高級,主動權和控制權占有越多。但是,無論哪種代工,都有它與生俱來的風險。
張明:“這個風險,其實也是衍生就是,被加工方,就是品牌廠,它所贏得空間那里,其實它如果說那部分出現問題的話,那受影響的話,牽連到加工方,而這種牽連有的時候是致命的,因為我們幫別人做代工,其實很多時候很無辜,掙的錢并不多,但是如果說被別人控制。”
龍衛洋:“我覺得代工之痛主要還是受制于人,沒有自主品牌,發展沒有后勁,它不適合公司長遠發展,所以它永遠遲早是有一痛的。”
代工企業,如何避免“被動侵權”?
張明:“其實這種風險本身,你是應該可以,或者應該要去預判的。”
“達芬奇事件”更應成為莞企的一堂品牌培訓課。
龍衛洋:“它要有一個居安思危,轉型,創立自己品牌的一個前衛的意識。”
圍觀達芬奇,如果僅僅停留在受害者的控訴以及對代工廠的同情上,則失去了它作為典型商業案例的意義。因而有人說,“達芬奇事件”更應成為莞企的一堂品牌培訓課。那么,究竟東莞代工企業要學些怎樣的本領,才能更好地避險、保護自己呢?
市知識產權協會首任會長張明認為,這一事件給予東莞企業的教訓很深刻,雖然代工企業只對產品的質量負責,對品牌營銷商的作為并不負擔法律意義上的責任追究,但是,對產品訂單的審查,是企業知情權的一部分,而對產品后期的走向保持監控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張明:“你作為一個工廠,其實這種風險本身,你是應該可以,或者應該要去預判的,就是你不能說我接單,我就做,那你怎么賣,賣不賣的出去,或者賣的方式跟我沒關,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你要去思考下我們的品牌廠家,它本身是怎么銷售的,它有沒有涉嫌欺詐消費者,或者涉嫌一些不正當的行為。”
在全球都重視產品質量問題、知識產權保護的大背景下,代工企業一定要在接單前做好合同審查,尤其要審查對方的產品質量標準和知識產權細節。
張明:“比如說,我們有很多這樣,國外的品牌,世界性的品牌,它在國內銷售,但國內已經被人搶先注冊了,知識產權,商標或者專利,它也不知道,那我們這邊重新再做,那有可能就會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雙方都無辜,但是我們沒有在合同里面注明一個侵犯知識產權糾紛誰承擔責任的話,那加工廠更無辜。”
代工企業在接單時,還要對合同中關于此類糾紛的責任方進行明確注明。此外,企業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閉門造車,交完訂單就做“甩手掌柜”,而是要主動進行市場調查,關心產品在市面上的銷售情況。
張明:“一方面在合同上面,清晰地去維護我們自己的權益和權利,這是肯定的,另外一點的話,除了合同以外,其實我們還要主動地去進行一些相關的市場調查,包括專利知識產權專業的檢索,也能夠跟一些專業的服務機構合作,去考慮我們所生產的產品,它的背景技術,它的知識產權的歸屬,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要了解的。”
此外,代工企業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與對方簽訂訂單量預估條款。往往一些訂單方口頭承諾的訂單量與實際的訂單量差距較大,這使企業在準備設備、基礎投資時損失較大。
張明:“現在跟十年以前比,已經真的不一樣了,那我們做企業來講的話,不僅是簡簡單單接完訂單就去生產了,絕對是企業內部的話,一定要規范,至少你要有一個系統的話,去思考,做任何事情不要違法,同時既要用法律規則去維護好企業的合法權益,現在企業之間斗價格,斗質量,斗服務,就這種傳統的競爭技巧以外,一定要再上一個臺階了,這就是知識產權的戰略了。”
龍衛洋:“其實我們的加工貿易企業,每一次接了一批訂單,實際上建立了跟下游公司的一個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如果是一個好的伙伴,可以使這個企業跟著騰飛,大樹下面好乘涼,但是如果是一個差的企業,可能跟著倒霉,所以這個要慎重地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
而對于代工企業,最終的出路還是要轉型升級,建立自主品牌和自有的市場銷售渠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產品的市場流向,不再仰人鼻息、受制于人。
龍衛洋:“它要有一個居安思危,轉型,創立自己品牌的一個前衛的意識,并要切切實實地做,一邊代工的過程中,一邊謀劃,創立自己的品牌,或者做到企業部分代工,部分銷售自己的品牌,這樣的話,一旦代工那邊斷了,它還可以主打內銷,主打自己的品牌銷售。”
張明:“另外一個大的方向,從長遠講,其實代工這條路只能是短期走,如果單純代工,路會越走越窄,在代工的過程中,通過我們掌握的技術,我們學到的經驗,可能需要一種自主的品牌,自有的技術,從而去形成的話,我們自己在產業鏈里面,不僅是最低端的代工,而且是有自主設計,自主品牌,成為掙利潤更大這一塊的空間,可能這一塊的話,是將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代工之痛,痛在代工。痛定思痛之后,代工企業應該從中學到一些更有有用的經驗和教訓,看清未來的道路到底在哪里。事實上,東莞也在一直支持代工企業積極轉型升級,最近就重新出臺的10億元的融資政策。這在給想自創品牌的企業帶去了希望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堅信“東莞模式”即將從代工之痛中破繭而出。
達芬奇造假丑聞不僅揭開了“假洋貨”暴利的面紗,也牽出了東莞一家代工企業長豐家具公司。因此,長豐不但要蒙受一定的經濟損失,甚至還成為達芬奇口中的被告。而一項陽光網的網絡調查則顯示,很多網友都認為在此事件中,代工企業實屬無辜。
龍衛洋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經 濟學博士:“其實長豐來說是沒什么責任的,它只負責生產,誰給我下訂單我就為誰生產,至于最后的銷售過程怎么樣的,它不欺騙消費者,也不欺騙顧客,對于它來講,它沒什么過錯,但是它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所以應對說這也給我們很大的警示。”
類似“被動侵權”的案例,在東莞的代工企業中已經發生過多起,并且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代工企業將面臨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張明 東莞市知識產權協會首任會長 律師:“這種現象本身,肯定是有很多,就是說我明明是在國內生產的,說是國外進口的,絕對是有的,同時也有消費者的話,對于這樣一種行為,要去法律途徑去請求這樣主張權利,有,但只是說影響沒有這么大。”
事實上,國際知名品牌的行業慣例是,保持產品的生產地和銷售地呈現交叉狀態。而出口復進口,也可以說是業內的行規。從某個層面說,“真洋貨”和“假洋貨”很難絕對地辨識。
龍衛洋:“你包括的鞋 的運動衣,它們都是名牌,其實也是東莞生產,生產之后出口到國外,貼牌之后再進口,那么它的這個銷售的價格就翻了幾倍,而它們依然暢銷。”
因而,透過達芬奇事件可以看到,一方面國內的生產工藝已經同國際接軌,但另一方面卻因為國內品牌比較弱勢,貼上國外的牌子可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王勝培 市鞋業協會會長 某企業董事長:“質量是沒問題的,我們的質量,按國家標準的質量要求,可能會比在香港、歐洲、美國銷售我們產的質量,是不會差的,可能會更加小心。”
王勝培是我市皮革鞋業協會的會長,也是厚街鎮一家大型鞋企的董事長。幾年前,他也曾創立過自主品牌,但由于無法與國外產品在市場上較量,因而,他的企業只好又以接訂單、做代工為主。
王勝培:“因為外來的品牌,同樣一對鞋,我們在國內的商場買300元,人家可以賣600元,同樣我們工廠做的,我們當時就覺得,自己有難度了,所以當時我們就慢慢收縮,做人家的品牌多了。”王勝培認為,這次的事件印證了消費者對于代工制造業水平的不信任,也加大了中國成長的困難,挫傷了企業走品牌之路的自省和自信。“有時候工廠我就是做某一種有競爭力,我認為我生存沒有問題的,我就做下去,但如果做品牌,有很多綜合因素要去提升。”
而繼續做代工,必然會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訂單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企業的生命線,在這樣一個不對稱的議價空間里,為了接到訂單,代工企業并沒有太多的“主動權”和“話事權”。
王勝培:“有一部分工廠真的沒有的,它覺得你給訂單我做,我就按你訂單來做,是有一部分企業,如果沒有進出口權的,都不是它去報關,不是它去跟船運單的,它是有時候不清楚的,賣去哪個國家,船運公司運到哪里去。”雖說如此,代工企業卻往往會成為替罪羔羊。因而有專家表示,東莞每一個代工企業都應從達芬奇事件中警醒、吸取教訓,徹底走出在代工與自創品牌之間反復搖擺的境地。
龍衛洋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經 濟學博士:“所以應對說這也給我們很大的警示,我們這些加工企業不能安適,安穩舒適的生存,而要想辦法去居安思危,開拓創新,樹立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銷售,做一個誠實的企業。”
以制造業聞名的東莞,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代工廠。他們有的為委托方做簡單的生產加工;有的為委托方提供款式設計,自購原材料為對方進行加工。代工模式越高級,主動權和控制權占有越多。但是,無論哪種代工,都有它與生俱來的風險。
張明:“這個風險,其實也是衍生就是,被加工方,就是品牌廠,它所贏得空間那里,其實它如果說那部分出現問題的話,那受影響的話,牽連到加工方,而這種牽連有的時候是致命的,因為我們幫別人做代工,其實很多時候很無辜,掙的錢并不多,但是如果說被別人控制。”
龍衛洋:“我覺得代工之痛主要還是受制于人,沒有自主品牌,發展沒有后勁,它不適合公司長遠發展,所以它永遠遲早是有一痛的。”
代工企業,如何避免“被動侵權”?
張明:“其實這種風險本身,你是應該可以,或者應該要去預判的。”
“達芬奇事件”更應成為莞企的一堂品牌培訓課。
龍衛洋:“它要有一個居安思危,轉型,創立自己品牌的一個前衛的意識。”
圍觀達芬奇,如果僅僅停留在受害者的控訴以及對代工廠的同情上,則失去了它作為典型商業案例的意義。因而有人說,“達芬奇事件”更應成為莞企的一堂品牌培訓課。那么,究竟東莞代工企業要學些怎樣的本領,才能更好地避險、保護自己呢?
市知識產權協會首任會長張明認為,這一事件給予東莞企業的教訓很深刻,雖然代工企業只對產品的質量負責,對品牌營銷商的作為并不負擔法律意義上的責任追究,但是,對產品訂單的審查,是企業知情權的一部分,而對產品后期的走向保持監控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張明:“你作為一個工廠,其實這種風險本身,你是應該可以,或者應該要去預判的,就是你不能說我接單,我就做,那你怎么賣,賣不賣的出去,或者賣的方式跟我沒關,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你要去思考下我們的品牌廠家,它本身是怎么銷售的,它有沒有涉嫌欺詐消費者,或者涉嫌一些不正當的行為。”
在全球都重視產品質量問題、知識產權保護的大背景下,代工企業一定要在接單前做好合同審查,尤其要審查對方的產品質量標準和知識產權細節。
張明:“比如說,我們有很多這樣,國外的品牌,世界性的品牌,它在國內銷售,但國內已經被人搶先注冊了,知識產權,商標或者專利,它也不知道,那我們這邊重新再做,那有可能就會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雙方都無辜,但是我們沒有在合同里面注明一個侵犯知識產權糾紛誰承擔責任的話,那加工廠更無辜。”
代工企業在接單時,還要對合同中關于此類糾紛的責任方進行明確注明。此外,企業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閉門造車,交完訂單就做“甩手掌柜”,而是要主動進行市場調查,關心產品在市面上的銷售情況。
張明:“一方面在合同上面,清晰地去維護我們自己的權益和權利,這是肯定的,另外一點的話,除了合同以外,其實我們還要主動地去進行一些相關的市場調查,包括專利知識產權專業的檢索,也能夠跟一些專業的服務機構合作,去考慮我們所生產的產品,它的背景技術,它的知識產權的歸屬,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要了解的。”
此外,代工企業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與對方簽訂訂單量預估條款。往往一些訂單方口頭承諾的訂單量與實際的訂單量差距較大,這使企業在準備設備、基礎投資時損失較大。
張明:“現在跟十年以前比,已經真的不一樣了,那我們做企業來講的話,不僅是簡簡單單接完訂單就去生產了,絕對是企業內部的話,一定要規范,至少你要有一個系統的話,去思考,做任何事情不要違法,同時既要用法律規則去維護好企業的合法權益,現在企業之間斗價格,斗質量,斗服務,就這種傳統的競爭技巧以外,一定要再上一個臺階了,這就是知識產權的戰略了。”
龍衛洋:“其實我們的加工貿易企業,每一次接了一批訂單,實際上建立了跟下游公司的一個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如果是一個好的伙伴,可以使這個企業跟著騰飛,大樹下面好乘涼,但是如果是一個差的企業,可能跟著倒霉,所以這個要慎重地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
而對于代工企業,最終的出路還是要轉型升級,建立自主品牌和自有的市場銷售渠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產品的市場流向,不再仰人鼻息、受制于人。
龍衛洋:“它要有一個居安思危,轉型,創立自己品牌的一個前衛的意識,并要切切實實地做,一邊代工的過程中,一邊謀劃,創立自己的品牌,或者做到企業部分代工,部分銷售自己的品牌,這樣的話,一旦代工那邊斷了,它還可以主打內銷,主打自己的品牌銷售。”
張明:“另外一個大的方向,從長遠講,其實代工這條路只能是短期走,如果單純代工,路會越走越窄,在代工的過程中,通過我們掌握的技術,我們學到的經驗,可能需要一種自主的品牌,自有的技術,從而去形成的話,我們自己在產業鏈里面,不僅是最低端的代工,而且是有自主設計,自主品牌,成為掙利潤更大這一塊的空間,可能這一塊的話,是將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代工之痛,痛在代工。痛定思痛之后,代工企業應該從中學到一些更有有用的經驗和教訓,看清未來的道路到底在哪里。事實上,東莞也在一直支持代工企業積極轉型升級,最近就重新出臺的10億元的融資政策。這在給想自創品牌的企業帶去了希望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堅信“東莞模式”即將從代工之痛中破繭而出。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透析中小鞋服企業的危機管理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