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鞋服企業倒閉潮襲擊珠三角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近期在人民幣升值、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攀升以及融資困難等因素影響下,珠三角大量中小已經或正在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
出口企業首當其沖
深圳羅湖區的坳下村是一個以加工生產出口服裝聞名的地區。
坳下村一度聚集了數百家服裝加工、服裝面料及輔料生產以及相關的物流企業。然而,今年6月的坳下村已經很難聽到工廠開工時電動縫紉機隆隆的機器聲。當地一個從事服裝加工的企業老板劉全德告訴記者,現在只有為數不多的工廠在進行一些零星生產,原來一直大規模加工的景象,從去年開始就逐漸沒有了,今年的情況則是更加嚴峻,很多服裝加工企業已經悄然倒閉,剩下的大多數也已經到了茍延殘喘的地步。很多企業都只能是一個月開工三五天。
他表示,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另一方面是用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還有原材料價格的起起伏伏。“在用工方面,原來一個人月薪千把塊錢,現在一般都要在2000以上,有些熟練工種的師傅甚至高到四五千塊。服裝加工原材料價格也大幅上漲。”劉全德說。
以服裝面料來說,去年棉花一下子從1萬多元/噸上漲到3萬多元/噸,為了節省成本,很多服裝企業就盡量選擇化纖面料,產品品質大幅下降,導致大量產品滯銷。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則在棉花價格的高點囤積原料,隨著今年棉花價格的回落,賠得傾家蕩產。
在一家名為楓丹蓓露的服裝加工企業,其香港老板黎麗麗對記者說,按照目前的生存環境,深圳的外貿服裝加工企業很難競爭得過諸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等地。“在那些地方,工人的月薪折合人民幣不過七八百元,有的甚至五六百元也可以找到人。”黎麗麗說。
黎麗麗表示,歐美國家的企業大都占據服裝產業的高端,利潤一般至少都在100%以上,日韓企業占據中高端,利潤一般也在50%—80%,而中國服裝企業利潤大部分都在10%以下。
可能熬不到年底
上述情形不只在坳下村,深圳其他一些加工企業集中的區域,主打外貿訂單的企業同樣面臨類似的情況。
在布吉吉華工業區,一家一直專做外貿貼牌的企業王老板在空蕩蕩的車間告訴記者,由于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工廠基本上處于完全不敢接單的狀態。
他指著車間內數百臺處于閑置狀態的電動縫紉機對記者說,正常情況下原來一年的服裝加工量最多時達到數十萬件,目前則是,從年初到現在全部產量不足5000件;原來近千工人,現在只剩下幾十個,即便這樣,每月的開工時間也不到10天。
在人民幣升值、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攀升,尤其是棉花價格暴漲暴跌的背景下,2010年產值達1500億元,出口150多億美元,被視為深圳最大產業之一的行業,呈現一股龐大的企業倒閉潮。有業內人士預計,在深圳外向型服行業,大概有六七成的中小企業有可能熬不到年底。
產業轉移難度很大
深圳多莉制衣公司老板張麗影說,對于像他們這樣一直以做外單為主的加工企業來說,轉型升級很難有實施的條件和空間。近年來,她曾經去過江西、湖南、廣西、四川等地進行考察,結果還是沒有辦法下定“遷出去”的決心。
張麗影表示,從他們考察的結果來看,廣東周邊的江西、湖南、廣西等地,人工方面比深圳便宜不了多少,但在產業環境及相關配套方面卻差距很大,加之在物流成本方面需要更多的支出,算下來仍然無利可圖。“服裝產業,特別是外貿企業的轉移,實際上是不可行的,至少大規模轉移的條件并不具備。”黎麗麗說。
她表示,大部分承接外單的服裝加工企業對成本都很敏感,僅從物流成本來看就很難消化,有測算顯示,僅從深圳轉移到珠三角邊緣的廣東清遠就已經無錢可賺,更不用說到更遠的中西部地區了。
相比之下,在產業升級方面,尤其是品牌建設培育方面,深圳看上去有著堪稱輝煌的表現。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深圳達3500多家,40萬從業人員,其中時尚女裝企業2300多家,擁有自主品牌1200多個。
但黎麗麗表示,2300多家生產加工女裝的企業擁有1200多個品牌的現象,本身就很不正常。“這當中竟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基本上都屬于內銷,至少可以看出有同質化方面的問題。”黎麗麗說。
她表示,深圳的服裝品牌要真正走向國際舞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對于僅從事和依賴代工生產的外貿加工型企業來說,其創立品牌的道路不但會更加漫長,也會更加艱難。
黎麗麗的上述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深圳一些服界人士的認同。深圳歌力思服裝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國新就認為,經過深圳時裝界的努力,也許10年、20年后才有可能誕生屬于深圳的國際性品牌時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