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建筑工地難覓80后 日薪近兩百元仍難招到人
一天一兩百元的工錢,早上開工、晚上結賬——建筑工人的報酬看上去還不錯,但是活計很苦很累,工地上的工人多是“老喀喀”(閩南話,年齡大的意思)。
近日,記者走訪廈門的建筑工地和職介所發現,土建工程即使開出高薪,有時也搶不到工人。業界人士反映,建筑工人中,60后、70后的占了大多數,80后技術不行,還嫌苦嫌累,不愛干這活。
日薪近兩百元仍難招到人
“這活比較苦,有的工種技術要求又較高,招人難啊!”昨天,東渡附近一個工地,包工頭朱先生擦了把汗,嘆了口氣。
“幾年前,我們還幫忙招過工,現在都不招了。缺工厲害的原因吧。”廈門的集廣職介所負責人林世全介紹。
據朱先生報的價格,建筑工的工薪似乎不低:鋼筋工每天170元至180元,泥水工一天180元左右,模板工更高,每天230至240元,不包吃住——— 這些都是指有經驗的熟練工。
“工錢每天一結,早上開工,晚上收工時付錢。上班時間控制在八九個小時。”朱先生說,建筑工多是自己組成一個班子接活,若是遇到工程量大,一個班子的人手不夠,就還要找幫工,幫工的工資還要上浮個20%左右。
熟練技術工種缺口最大
80后不愛干、不肯學,著實令廈門不少缺工的公司很糾結。
不過,廈門宏途公路養護公司的黃先生坦言,現在所謂的招工難,最難的還在于技術工難招。比如模板工的技術要求高,如果看得懂圖紙、有一定經驗,日薪能開到220元至260元,“來應聘的倒是不少,但不符合要求的占多數”。
此外,技術好的建筑工愛組成班子接活,喜歡把項目包下來做,但項目方又擔心工程質量,輕易不敢發包出去。
“要是碰到農忙季節,招工更是難。”黃先生說,建筑工人很多是來自江西、貴州等內地省份,像遇上水稻收割的時節,不少工人就要回鄉,這個時候也很糾結。
60后70后工人占大多數
集美弘光職介所的陳安高,雖然沒有幫忙招收建筑工,但他時常會向建筑業界的朋友打探行情。“確實招工難。在廈門做的建筑工,很多是內地來的,年齡都較大。”
“我們工地上,60后的工人估計接近一半,剩下多是1970年代初出生的。”上述黃先生,最近發布了“急招土水工、模板工”的信息。包工頭朱先生也稱,“工人多是三四十歲的,只有水電安裝工的年齡會小一些。”
令黃先生犯難的是,一些80后的工人技術活不會干,又想圖輕松。“我們也曾招過一批年輕一些的,待了不久就走人了。”前段時間,他有個項目是在橋底下施工,曬不著太陽、淋不著雨,那些老工人都覺得這活不錯,但有個80后的工人還是感覺太苦太累,不干了。
相關鏈接
人口紅利提前出現逆轉?
60后70后的民工包攬了建筑工地,這是否意味著人口紅利提前出現逆轉?
“民工荒與中國的人口紅利出現逆轉有關聯。”熱衷于研究社會問題的知名作家李更對媒體表示,一方面是超低的生育率,一方面是不斷加速的老齡化;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又是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是60后在最艱苦崗位唱主角,一方面是80后的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等各方面將伴隨人口結構轉變受到劇烈的沖擊。
根據人口經濟學家的預測,人口紅利的轉變節點將會在2015年出現。對此,李更建議政府盡快推進經濟轉型、計生政策調整、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以應對人口結構性變化帶來的沖擊。(來源: 東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