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本地化是一線決策力的前提
3M是全世界公認的“創新之王”。它每天生產著近70000種產品,世界上有50%的人每天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3M公司的產品。每隔兩天,它就會推出3種新產品,對客戶的需求把握能力極強。
它的創新力有口皆碑,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其背后提供支撐的是超強的“一線決策力”。全球化公司的“一線決策力”的第一層含義,是指其地區總部或國家級單元的本地化決策能力。事實上,3M的創新成效在中國土地上同樣表現卓越,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線決策力的本地實踐。
一線團隊構成、素質是“一線決策力”的人力支撐條件。在3M中國區的16人領導班子中,15名華人高管中,來自港臺各一人;其余都是在本土提拔的,他們服務于3M的平均年限超過了17年;僅有一名外籍人士,定期往返美國總部,并不實際管理在華業務。難怪,很多在華的外企高管驚嘆,難以想象3M中國還是一家美國公司。
“以人為本”的領導力
3M大中華區總裁余俊雄認為3M有“以人為本”的文化基因。擁有了本地化的團隊,公司的創新文化逐步落地生根,3M在中國才真正具有一線決策力,從而順利推行服務本地市場的產品研發。
余俊雄經常強調:“要領導不要管理”。領導力的一個重要觀念是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目標管理),強調老板要把目標讓下屬了解清楚,然后讓下屬去做。基本上是五個步驟:找到對的人、定好目標、賦予資源、授權和論功行賞、容忍失敗。
余俊雄對第二、第四個步驟有不同看法。“MBO是老板告訴下屬要做什么,讓下屬自己搞定,這樣是不行的,設定目標必須要讓一線的人參與進來。第四步也不僅僅是授權,這一步是最難的,很多時候領導死就死在這里、栽就栽在這里了。要學會把嘴巴閉起來,把手放在口袋里面,讓你的人去做。”
這是余俊雄強調“要領導不要管理”的原因所在。“我為什么不講授權?授權很容易講,但它會扼殺創新。很多老資格的領導,當看到下屬做某些事用的不是他過去被證明成功了的方法,就看不順眼,喜歡插嘴。他是領導,一插嘴員工肯定聽他的,但這樣一來員工的思想、能力和創意完全被嚇走了。”
“很多企業上來就搞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其實沒有抓到核心的東西。”在3M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劉堯奇看來:管理更多的是對事,講究的是流程、規范,領導則是直接對人,更注重人的作用,能把人的激情和創造性激發出來。“創新要從人開始,先把人創新的激情激發出來,給他足夠的鼓勵和空間,慢慢會形成一種文化。相反,先設計一種創新文化,然后強加給員工,就像把書種在石頭上,是不可能成功的。”
劉堯奇介紹說,3M已經108年了,但在公司運作了42年之后才真正稱得上有創新文化,因為文化是自覺自愿的行為。“3M不是推著大家創新的,我們也是一步步學出來的,以人為本是因,創新文化是果。”
3M在招人時就千挑萬選、極其慎重,希望員工能夠在公司長期發展。在員工成長過程中,有系統的培訓,但3M最特別的地方,是能夠把“以人為本”的理念用流程固化下來,變成可執行、可考核的日常生態。“總之,萬事不離人。”3M中國運營總經理胡奮強調,一個企業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上來就先盯著生意,把人當做載體,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15%的權利”
Google的所謂“15%創新時間”家喻戶曉,但最早提出這個理念的其實是3M,現在已經被稱為“15%的權利”,即每位員工都有權利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在教育員工分清主次的同時,容忍優秀員工付出一兩年績效不好的代價去創新。公司內部設有起源基金和開拓基金,當創新想法得不到本部門的支持時,員工可以申請基金支持。不過,創新失敗后,沒有人前來問罪,一旦成功則會立刻在獎金、職務等各方面獲得獎勵。3M內部規定,15%的成功如果對其它部門有幫助,那么即使對本部門沒有幫助,本部門也要予以獎勵。同時,在公司層面設立了技術卓越獎、創新獎、卡爾頓獎等對15%的成功給以獎勵。
3M有效保障了不同職能崗位都能得到很好的激勵。僅在技術上就區分了三類不同的職能,分為七大級別。在KPI的設計上充分鼓勵交流,每個人的打分都由直接主管先做推薦,然后再由整個部門管理層集體坐下來做平衡。每年的績效考核主要考核85%那部分。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
- 上一篇:案例分析:名企管理有高招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