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引領創新踏出品牌傳奇路
【中國鞋網-品牌觀察】一雙鞋創造一段傳奇,一雙鞋造就一個企業。
從當年的國內運動員寧可被罰款也不肯穿,到如今的國外體壇明星紛紛以為它代言為榮;當初95%的CBA(中國籃球職業聯賽)運動員只穿國外品牌,變成95%的運動員全穿這個中國品牌。
這個民族品牌,就是福建晉江的安踏。
小小籃球鞋科技含量高
一雙運動鞋,能有什么科技含量?答案是“有”:一在設計、二在材質。
安踏產品陳列室內,擺放著一黃一藍兩個直徑約3厘米 的“橡皮球”,捏在手里,感覺不出有什么不同。
拿起藍球,猛往下砸,竟反彈不起來,靜靜貼在了地板上;再拿起黃球,以同樣的力氣往下砸,直接反彈向了屋頂。
這便是安踏籃球鞋“芯技術”的核心所在。“藍球放在鞋后跟,為運動員跳躍落地吸震緩沖。黃球放在鞋前掌,為運動員起跳增加彈力。”安踏運動科學實驗室副經理阮果清說。
跳,能支撐跳得更高;落,能幫助落得安穩。為使籃球鞋具備這樣的功能,有的企業在鞋底內注入空氣、有的企業在鞋型弧度上動腦筋,安踏采納的則是材質中加入納米元素。
每種路徑,各有千秋。但安踏人更相信在材質中,便能夠找到一條讓“減震、止滑、安全、透氣、助彈”合而一體的方法。
目標定,方向明。安踏運動鞋的研發,從這里開始。
于是就有了專門的“耐磨橡膠”,可以減少鞋底的磨損,避免運動員因滑倒受傷;“彈力膠”可讓鞋后跟儲存落地沖擊力,轉為啟動推進力;“抓地技術”使鞋和腳渾然一體,被后衛形容為“對地板感覺很清晰”;“防扭技術”是專門針對跑步不穩定的運動員,防止腳非正常扭轉;“透氣技術”,能夠大幅提高鞋的散熱性……
采用了超耐磨橡膠的安踏籃球鞋,在市場上號稱“水泥殺手”。“國內很多球迷特別是鄉鎮農村的,打球大多都是在水泥場上打,鞋底就必須特別耐磨。”阮果清說,“這款鞋用的超耐磨橡膠,比一般耐磨橡膠的耐磨性還提高15%到20%,推出后經常脫銷。”
另據介紹,目前市場上一雙安踏的籃球鞋,至少都會含有五六項安踏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
420個人的腳型“穿”出一雙鞋
安踏成名于CBA,安踏的創新也起源于CBA。
時光倒回到2004年上半年,已在國內市場銷售榜上連續“三連冠”安踏,懷揣夢想,簽約贊助CBA。但這時候,安踏在科技研發上基本是空白。
結果賽季一開打,安踏被結結實實羞辱一番愿意穿安踏籃球鞋的運動員寥寥無幾;甚至有人放言:寧肯被罰款,也不穿。原因是:腳感不適、容易受傷。
知恥而后勇。第二年,安踏斥資3000萬元,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運動科學實驗室。當年剛從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畢業的阮果清,應邀加盟安踏,專職負責專業籃球鞋研發項目的具體實施。
對于阮果清來說,研發不是僅僅坐在實驗室內擺弄那些上百萬元的設備。他背上200多斤重的腳型掃描儀,帶著6個人的團隊,倒完汽車換火車,用3個月時間,跑遍16支CBA隊伍,量完了從主力到替補、預備隊員共約420人的腳型。
做專業運動鞋,需要很多個性化參數。要搞研發,就必須要有大量參數做依據。
“經過分析,發現正常、偏瘦、偏胖這3種腳型基本可以滿足90%左右的人群需要,其余的人群必須定做。”阮果清說,“有些人的腳寬,長只要45碼 ,寬卻要48碼 ;有些跟腱炎癥厲害,還要專門設計防震技術……”
在邊研發、邊投用、邊改進的過程中,阮果清最怕的是接電話。“賽季期間,隔三差五總會接到各地分公司同事打過來的電話,說哪個哪個運動員又不穿安踏的鞋了。”
接完電話,阮果清立馬帶上各種工具,趕到運動員駐地,盡量微調;微調沒用的,就等運動員隨隊到晉江客場對陣福建潯興隊時,請到運動科學實驗室修改。“總之,一定要讓運動員穿上舒舒服服的安踏鞋。”
苦盡甘來。如今的CBA賽場上,從95%的運動員穿國外品牌,變成95%的穿安踏;對安踏產品的滿意度,也提升到97%。
2億元科技投入換來74億元銷售
嘗到甜頭的安踏,從此在創新上不遺余力。
目前,安踏的研發設計費用已從當初的200萬元,增加到現在每年不低于年收入3%的2個多億,增長了100多倍,并擁有1000多位優秀科技人員,和價值過億元的技術開發儀器設備。
2009年12月,安踏運動科學實驗室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到目前為止,在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還是全國唯一。
安踏不僅在北京、廈門設立了產品設計研發中心,還與多家國際一流設計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在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家建立了設計研發部門。
據統計,安踏如今已經擁有41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更是不計其數。
NBA(美國籃球職業聯賽)賽場上的球星加內特、弗朗西斯、斯科拉,網球名將揚科維奇、鄭潔……也都穿上了安踏的球鞋。
為設計出更適合中國人腳型的運動鞋,從2007年起,阮果清團隊又啟動了更大范圍內的腳型采集工作。“按照全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7個片區,每個片區采集1500到2000人的腳型,做普遍性的分析研究。”
除了籃球鞋,安踏還開始進軍網球鞋等新領域,目的就是到更廣泛的國際運動場上接受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