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職業策劃
【1】確立適合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
大學階段是人生最激昂的時代,也是最有沖勁的階段。大學階段的職業策劃,最重要的是應該盡早確立自己長期的事業發展方向,不一定是具體在哪行哪業哪崗位的目標,但一定要有雖然模糊卻有個大概輪廓的方向。然后,你再目標專一,通過學習“高筑墻,廣積糧”。第一專業跟職業方向切合自然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不是接著就應該有意識地策劃第二專業的學習,接受相關的考試驗證,以及找相應的工作機會實習,做好畢業后重新定位人生的強有力準備。
【2】根據職業方向選擇專業發展方向
中國的大學不能自由換專業,所以,許多人常常把選專業形容為“一選定終生”。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俗話所謂“男怕入錯行”。可是,在目前中國很多大學生之所以讀現在這所學校和這個專業,并不是出于自我的人生策劃,而由于是高考的專業調劑、父母的代選、學習成績的客觀逼迫……等等。
學校不夠名牌?不喜歡這個專業?這個專業比較冷門?如果這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不要妄自菲薄,這不是世界末日。
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遠。如果人脈圈子是人生啟航的帆,那么你的平臺便是你所搭乘的船,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平臺。而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也都需要一個優秀的平臺,幫你駛到你想到達的海岸。
搭建人生的事業平臺,是開放式人生的必然要求。
平臺,不僅是事業之舟,更是人力資源轉化為事業資本的轉換器。一個真正的人才,必然善于將自己的人才平臺變成事業資本,進而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人才與平臺結合的方式,有三種常見的形式:搭乘別人的平臺;主動轉換平臺;自己搭建平臺。
(1)借船出海
沒有平臺,就沒有用武之地,更談不上自我價值的實現。
一個人要想成功,要么自己動手搭建平臺,要么找到一個能讓自己盡情馳騁的平臺,除此之外,恐怕沒有別的選擇。
對于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借船出海可能是剛進入社會時最好的選擇。
對于一個有志于成就開放式人生的年輕人來說,剛畢業往往各種人脈、信息資源都沒有,也沒有工作經驗,但是為了以后的發展又需要進行有價值的職業積累。因此從找第一份工作開始,就要注意自己搭乘的是一艘什么船,要開往哪里去。往往第一份工作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重要一步,所以這第一艘船一定要找好。借船出海,不是為了做混口飯吃的三流水手,而是為未來成為船長積累各種經驗、能力、人脈。
這正是人生開放與封閉的重要區別之一。因此,要特別注意找好自己的第一個工作或定下來的工作方向,這是未來自己發展的平臺和用武之地,值得花力氣論證好,選擇好。
(2)轉換平臺
對于那些各種資源積累都已經比較豐富的人士,往往有更多的選擇自由。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東家,登上新的平臺,也可以自己創業,打造屬于自己的平臺。
很多時候,對于一些成功人士來說,決定他們能否留在一個平臺的關鍵因素,往往不是薪水高低,而是自己能否才盡所用得心應手,能否滿足他們心中更遠大的追求。這也就不難理解在我研究的眾多成功者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高級職業經理人,毅然舍棄一般人羨慕無比的高薪和職位,甘愿從零開始,自己創業;甚至僅僅為了內心的激情,就主動更換門庭。
曾擔任全球著名咨詢公司畢博全球高級副總裁的黃輝,2005年毅然離職并空降中國著名民營企業均瑤集團,他就是一個善于轉換平臺的榜樣。曾擔任過微軟中國和盛大總裁的唐駿,最近加盟新華都公司,創造了十億期權的中國職業經理人“高薪神話”,他認為“一個職業經理人需要一個好的自身職業素質,還需要一個良好的職業環境。跟種子一樣,有好的種子,沒有良田,也不能生長得很好。”這個良田,就是我們說的平臺!
(3)自建平臺
早時候,中國流行這樣一句話: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借用過來:信息時代,平臺就是事業之舟,要做事業,沒有平臺就必須自己創造平臺。誰會搭建平臺,誰就能在事業競爭中找到立足之地;誰的平臺更高更強,誰就能在激烈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而如果想自己創業,想成非常之功,想在事業困境中破除常規出奇制勝,則一定要善于自建平臺。
我在珠海認識一位朋友。1993年,美國普渡大學碩士洪秀平帶著妻兒踏上回國之路。可事業并非一帆風順,海南、廣州,洪秀平輾轉就職,苦于找不到自己的職業方向。1998年,在一個美國朋友的鼓勵下他來到珠海辦了家教育咨詢公司,公司開辦不到三個月就散伙了。這是洪秀平回國后第一次真正失業。年近不惑,拖兒帶女,家庭壓力很大,洪秀平想應聘當英語教師,但當年珠海的外語學校只聘外教,求職無門。無奈之中,他就動了念頭開一家英語學校,為自己謀一份職業,給自己建一個平臺。
征得家人同意后,洪秀平先租房把家安置下來,把準備買房的資金注冊辦學,租下一家廢棄的卡拉OK廳,辦起平和國際語言村,當時是俱樂部形式,只有洪秀平一個專職老師、幾個義工。為維持開支,學校賣過白開水和玫瑰花。辦學初期,每個月洪秀平都擔心微薄的收入能否支付房租和水電費。
1999年,珠海市政府第一期出國干部強化班聘請洪秀平任教,洪秀平首次采用了浸泡式培訓模式,果非常好,良好的口碑為英語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此后,他開始招收全日制學生。這是洪秀平回國創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終于找到了創業目標和方向,他的創業獲得了成功,他擁有了供自己馳騁的事業平臺。
許多時候,要解決新問題,就必須有新平臺;要渴望自主人生,就必須搭建屬于自己的人生平臺。而只有能夠善于自造平臺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個人的理想和意志,自主自己的命運。
所謂“站的高,才能看的遠”。我們要看清人生的方向,就要選好自己的平臺,不一定要多高,但必須是適合自己的。因為你的未來會隨著平臺鋪展開去。
對于一個在校學生來說,學校不夠名牌,完全可以用專業能力等更實在的“品牌”去證明自己;專業不好,可以跨專業選課,可以去試圖拿雙學位,可以在課余自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并找相關的工作實習機會。就算已經畢業工作,也可以自學和進修,可以慢慢積累經驗換專業和跳行業。不要覺得那是多么困難的事情,一個人在大學四年真正放在專業上的學習時間不到一半,僅僅只以專業技能而言,你專心致志自學兩年就足可以掌握。關鍵是,要有行之有效、符合現實的職業策劃。
【3】“高筑墻,廣積糧”,為實現職業策劃做準備
確定好職業方向,選擇完可以為你職業期望實現提供能量的專業之后。大學四年,大學生們接下來要做的是:專心致志,儲備能量。
不久前拿到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的“一代武俠宗師”金庸曾感悟在國外的學習說:“一些外國的教授跟我說,你們中國的一些學生來留學,第一年很好,第二年就差一點,第三年更差,到畢業時最差。因為沒有創新,只知道背書本,這個是沒有用的,在電腦上一查就查到了,去圖書館一找就找到了,用不著你去背。
目前,中國的學生普遍性存在著“職業預備期”太短的問題,他們不一定是不想學習,不想提高全面的素質,但為了應付各種考試,不能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此,我們也更需要在大學階段進行職業策劃,獲得自己將來能為社會認可、也能為自己認可的職業技能和工作經驗。最后,大學畢業之時,才能有“機遇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的收獲。
【4】進行有價值的職業積累
對于剛剛工作幾年的年輕人來說,最現實的情況是滿大街找好工作,而不是好工作主動來找你。因此,如何進行有價值、步步臺階的職業積累,是職業策劃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不反對也不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業,因為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強調必須心態平和。大多數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學生沒有相應的職業積累,這個職業積累不僅僅是職業技能、知識、意識,還包括相關的資源、人脈、經驗、渠道的準備。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比爾·蓋茨之類的人畢竟是少數特例,而且其實他在讀大學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相關的職業積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最好還是循序漸進,因為全面豐收的季節永遠是在秋天。
有個好的職業生涯,當然還要進行有價值的職業積累。
林肯有句名言:“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后退。”
策劃一段成功的職業生涯,就必須注意進行有價值的職業積累,就要把握人生當中決定性步驟,明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少走彎路,不留遺憾,做最有效能的事情,千萬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和生命。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一旦你認定某件事不可能取的成功,那么,你就算盡力而為,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為你戴上了心理的鐐銬,拒絕了超常的努力,所以也拒絕了奇跡的發生。而你相信一定能夠做成某件事,并且是在自己擅長和適合的方向上,雖然不一定能夠迎來完全的轉機,但奇跡發生的可能性卻大大增加。”
對于有一定心里自卑者來說,自卑正是他們人生的最大絆腳石。
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或多或少總會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就算是偉人也毫不例外:拿破侖矮小、林肯丑陋、羅斯福小兒麻痹。這些都是先天性的缺陷,不比學歷、技能、知識、文化、性格等等,后天都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這些無法改變的缺陷難道都不足以成為令人痛苦自卑的源頭?但他們擁有的是極其輝煌自信的一生!
煉成自信的第一要素就是:恰當定位,揚長避短,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包含兩個方面的基本信息:其一,正視自己的不足,不因差異而感到自卑,不為缺陷而感到煩惱,不讓弱點影響你的成功;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把握和信任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形成優勢,由此進行人生策劃和人生競爭。
古人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我們不為缺點所糾纏的最基本辦法,就是不要拿自己的弱項去跟別人的強項競爭,沒有必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更沒有必要為此苦惱和自卑:如果你喜歡打籃球,但你身高不夠,也不要自責,雖然沒有身高優勢,但矮個子,重心低,練好控球技術后對那些高個子球員來說便很頭痛了。博伊金斯只有165CM,但他照樣在NBA立足。有時我們只需要的是改變,然后告訴自己:忘記那些缺陷吧,這不是你的原因,這不是你的目標,這不是你的道路,或者這對你無足輕重。
認識和定位好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特長,就算你的長項不夠頂尖,不夠權威,但你總會有勝過競爭對手的地方,只要你善于利用,就能形成優勢。
我在一次應邀的大學演講中提到在職業突圍中,自信心很重要。演講結束后,一個同學向我提問:“我是一個應屆畢業生,我面對的是大多數應屆畢業生都有的問題:職業經驗值幾乎為零,沒有特別突出的專業優勢。每次應聘時,我都擔憂自己不會被錄用,我不知道該用什么辦法增加自信?”
我理解他內心的苦惱,但應屆畢業生當然不可能像職場老人一樣,擁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和工作業績。因此,我建議他:“你是個很理性的人,所以你明白自己缺乏自信是因為簡歷和個人的職場說服力不夠。其實這些信心問題可以通過定位來解決:
其一,目標不要好高務遠,你不要集中心思應聘那些確實特別需要工作經驗的職位,因為我們清楚自己需要一個成長期;
其二,可以揚長避短地做簡歷,沒有職業經驗,你可以表現自己有勝任工作的能力,沒有工作業績,你可以證明自己有從事該業的專業能力,譬如工科生的技術專利、文科生的著作文章。做好這個定位,說服力和競爭力就出來了,自信水到渠成。”
其三,可以有意識地先做一些你擅長的工作,做出成績,做出業績,向未來的你心儀的公司說明你有做好任何事情或工作的潛力,只要給你機會,你就可以給單位一個驚喜。
其四,需要做好人生階段的定位,需要幾個三年計劃或五年計劃,要達到人生的高峰,必須在每個階段找準你的定位,大學畢業有大學畢業的定位,人到中年有人到中年的定位。譬如你想成為一位公司的高級副總裁,你要計劃先花三年成為一名助理經理或經理,再花三年成為成為高級主管或副總裁,再花三年成為高級副總裁或總裁甚至自己出來創業等。
恰當定位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你的信心成為信念。
信心和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從字面的意識都可以看出來:信心重在“心”——心理狀態、心理感覺;信念重在“念”——理念和信仰,信心提升為信念,是讓信心具有恒心的惟一途徑。正如古羅馬的詩人奧維德所說:“信念!有信念的人才經得起任何風暴。”
托"卡萊爾曾有句名言:“人有沒有信念,并非取決于鐵鏈或任何其他外在的壓力。”信念和信仰的產生,只能依賴自我的人生定位和策劃,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軸,通過揚長避短的定位,自己做自己的伯樂,才能進而擁有真正的自信。(來源:泉州人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