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訓和外訓 就像保姆和管家
就培訓方式而言,培訓無外乎兩種:“內訓”和“外訓”。“內訓”是指由企業HR部門設計課程,由內部人員或外界專家至企業擔任講師,負責教育訓練工作;而“外訓”則是企業外派員工到外界的企管公司或學校受訓。 _相對而言,外訓更能獲取新的知識和理念。當然很多內部創新的知識和理念,包括很多在實踐當中積累的經驗,通過內部同事的傳、幫、帶等形式的內部訓練也是非常好的方式,還可以節約很多費用。
內外訓的關系
言及“內訓”和“外訓”的關系,廣州奧響公司HR經理司徒堅打了一個比方:“內訓”就像是你自己雇個鐘點工,讓他幫你打掃衛生,你除了考慮價格、時間及指定要干的活外,還必須關心他是否有工作上所需的工具及他所用的技巧是否恰當。一句話,服務者在你的控制之內,你有責任管理它;而“外訓”就像是你住進一家服務式公寓,只要考慮價格及所要完成的事項等因素,其它的就不用關心了。因為提供服務的公司是這方面的專家,會替你全盤打理。
所以說,“內訓”與“外訓”的區別有時就好像保姆和管家。然而,無論用的是什么手段,你要定準你的目標,同樣重要的是如何量度效果。
內訓:奔小康有點難
就目前國內企業的培訓特征而言,愛德管理咨詢公司培訓經理何洪達認為,內訓是培訓的主流。內訓課程培訓師一般是企業的領導和相關骨干或內部培訓師,內訓具有方便和適用性強等特點,但同時也有其劣勢。一般企業內部人員由于工作的地域、接觸的人員等環境的限制難以獲得最新資源,因此內訓“解決溫飽還行,奔小康有點難度”。
外訓:具有一定風險
外部培訓幫助企業集中精力在更具戰略性的創舉上,而不是在培訓的戰術實施上。相對內訓而言,外部培訓費用成本較高,但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當然外部培訓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如:課前調查的不足導致老師講的課程太泛,針對性不強,無法具體地為公司解決問題,成了“上課時全線飄紅,完事后所學空空”。
內外訓的比例
什么形式的培訓適合何種公司,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企業間的理念、實力等都不同。不過根據權威培訓機構和資深培訓顧問專家的建議: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可以參考以下培訓形式的比例:處于創業期的內訓與外訓比為20%∶80%,成長期的企業內外訓比重為40%∶60%,成熟期企業為70%∶30%。(來源: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