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道決定成敗--一條總被忽視的關鍵營銷規律
中國鞋網08月01日訊,一、消費者決定成敗
產品從企業到達消費者,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說服消費者、使之接受”,二是“讓消費者買得到”。
成功、即將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消費者既愿意買、又買得到。
失敗、即將失敗的企業則有兩個共性,一是消費者不認可產品讓渡價值(消費者四大利益與消費者四大成本之差),不愿意購買;二是對策失誤,使“消費者拒絕”問題離解決越來越遠。
失敗企業的“解決之道”通常是:
。1)加大中間商價差。經銷商壓貨更多了,終端推薦更加有力了,消費者利益被進一步擠壓了,“邊際效應遞減”了。
(2)比照市場上的成功產品而開發更好產品
成功產品的成功是一個體系,不是色香味等表面東西。改進產品,很可能是拍馬屁拍到大腿。
。3)高薪引進成功企業中的營銷總監、業務團隊,按照成功企業的方式與明道成員合作
銷售團隊的最大能力是讓你產品與最適當消費者相親,而不能使“消費者愿意買”。銷售團隊薪水,還與消費者價值成反比(只有營銷團隊的薪水才是與消費者價值成正比的)。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掙扎在泥坑中的笨象,任何拔出泥坑的努力都使自己陷得更深:因為你是努力地犧牲消費者價值,越努力就離消費者越遠
有些企業已經意識到失敗的根源在消費者而非業務員、經銷商,但習慣性思維(如老板娘只愿意收錢,不愿意做市場投入),既得利益者,都反對改變;營銷型人才因為“只會花錢、不會賺錢”,或被架空,或出走,新的也根本進不來;
忽視消費者,花錢投資業務體系,也就是花錢證明自己無能,最后導致業務體系崩盤:業務團隊背著“無業績”黑鍋黯然離場,經銷商、終端“清場”。
二、什么是明道與暗道
營銷渠道,科特勒稱之為Marketing channel。
營銷渠道由兩部分成員組成。
一部分成員組成“讓消費者買得到”的渠道,也就是“銷售渠道”,成員包括企業業務團隊、經銷商、第三方物流、終端零售網絡、團購客戶。科特勒稱之為“Distribution channel”。
一部分成員組成說服消費者、讓消費者愿意買的渠道。企業的企劃部、市場部、行政系統,營銷咨詢公司、市場調查公司,公眾輿論、政府主管部門、相關科研機構,都屬于這個渠道。
按照營銷學正規的用法,狹義的“營銷渠道”專指后者,前者只能稱為“銷售渠道”。
但是,中國企業界已經徹底混亂:都把前者(銷售渠道)叫“營銷渠道”,鵲巢鳩占、僭越后者稱號,后者則喪失名稱、邊緣化。
為此,本文干脆刻意回避“營銷渠道”“銷售渠道”概念,以“明道”“暗道”來區別。“明道”相當于中國流行的“營銷渠道”、科特勒所說的“銷售渠道”,暗道相當于科特勒狹義使用的“營銷渠道”。
兩條道路的區別,圖示如下:
明道的特點:
。1)賺錢。財務經理、老板娘,都喜歡銷售總監、喜歡回款多的業務員。
(2)技術含量明顯,如,剛入行的老板,認識的經銷商數量肯定不如職業經理人團隊;
(3)見效快、立竿見影。比如,參加一次會展就可能招到商。
。4)只是一個“讓消費者買得到”的渠道,不會增加消費者的價值,不會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時候還可能降低消費者價值。
暗道的特點:
。1)花錢,沒有直接回款。
。2)表面上沒有技術含量。不止一次地聽到老板們異口同聲地說“花錢誰不會啊”;
。3)沒有威望。企劃總監往往只是銷售總監、銷售公司總經理的配角。企劃經理待遇可能與前臺文員看齊。
老板寧肯扣押咨詢公司的尾款,絕不得罪經銷商;
。4)是一個培育消費者需求、增加消費者滿意、凝聚消費者忠誠的渠道,是企業“可持續動力”的源泉。
最終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是暗道而非明道!
三、“暗道”主要成員分析
科特勒把暗道成員,統稱之為“營銷組織”(不是“銷售組織”);科特勒認為營銷組織成員包括:
1、支持企業成長的個人與組織:企劃部,外聘營銷策劃機構。
職責包括產品策劃(新技術、新品類、新概念等),價格策劃,銷售渠道模式策劃,顧客價值優化等。
2、市場管理者:
科特勒的定義是:“不涉及戰略決策,但監視全公司的營銷活動,監測公司產品、服務的消費者價值,監測顧客反應”。
市場部,外聘市場研究機構,行業觀察家、評論家,行業媒體,政府有關主管。
某些企業建立的“營銷商”系統,也分擔了這方面工作。
3、高級顧問
科特勒的定義:“制訂營銷戰略,給首席執行官和事業部主管提供建議,并推動重要的溝通項目”。
科特勒認為,上述三個成員,決定企業能否 “取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成長”。
4、咨詢師、培訓師
企業營銷效率的提高(工作分析、流程優化,績效制度優化等),營銷技巧提升(技能培訓等)
科特勒認為,咨詢、培訓的意義是保證企業“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不能保證企業“獲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成長”。
5、品牌建設者
企劃部,廣告公司。品牌形象策劃,品牌傳播推廣活動策劃與實施,為品牌建設提供支持。但不決定品牌戰略。
6、服務提供者
協助消費者溝通。如“消費者團購網絡”維護,尊尼獲加“品味之旅”、水井坊“酒道表演”的表演者。
終端促銷場所如果有品牌體驗成分,那么,這些終端工作人員也就屬于“營銷組織”而非“銷售組織”。
四、“暗道”的力量
1、煙臺長城的“營銷商”體系
在2000年前后興起的一批葡萄酒企業中,煙臺長城的起點其實很差:
(1)資本:遠遠不如萬達干紅、野力干紅、當然干紅、印象干紅、云南紅、新天葡萄酒----
(2)渠道:沙城、華夏兩個老大,分別占據商超、酒樓,并與終端簽署排他性協議:張裕等競爭品牌可以進來,另外兩個長城不能來。
當時的消費者分不清三個長城的區別,所以,無論哪家長城投資哪個終端,首先要封鎖的就是另外兩個長得最像的長城。這是人之常情。遺憾的是,煙臺長城起步最晚。
。3)品牌:長城品牌知名度高,但品牌形象模糊,假冒的也特別多,價格體系透明,經銷商積極性一般。
面對種種不利,煙臺長城回避了“明道”的消耗性競爭,另外修建了一條暗道---營銷商系統。
核心市場(深圳、成都、重慶等),核心顧客(夜場),核心“營銷商”,行業內第一個剛性價格體系(如“一二三四”體系),第一個區域保護體系(如著名的渠道保證金制度)---
無數資金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在明道(電視媒體廣告、終端促銷、終端開瓶費、經銷商刺激等)耗盡資源、最終黯然收場,或至今苦苦掙扎;煙臺長城卻一騎絕塵,銷量很快進入全國前5(僅次于張裕、王朝、華夏長城、沙城長城),利潤率一度第一(28%左右)--
2、瀏陽河的“消費者溝通的兼職網絡”
就全國市場而言,瀏陽河是“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但其湖南本部市場,卻根基扎實,近年又在連年穩步增長。
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瀏陽河只有湖南市場,修建了一條暗道,我們稱之為“消費者溝通、服務的兼職業務員體系”。
它以徐先忠的“團購管理團隊”為核心,把媒體的廣告業務員變為團購銷售人員,與鹽業公司、房地產公司等企業建立“異業同盟”,形成了溝通消費者、服務消費者的龐大兼職業務員網絡,夯實了品牌的消費者基礎---
3、成都海浪,隱藏的“暗道”支撐機構
成都市場,海浪(雙叉奶)已經“不做大哥好多年”;
但是,許多市民都知道,他們日常消費的許多產品與服務,仍然是以這條古老的暗道為支撐點的。
1997年,重醫部分教師以20多萬投資在成都建立“海浪生物乳業(主產品雙叉奶)”,業績平穩地經營。次年,曾祥文先生受聘主持營銷工作,避開明道(經銷商、超市等),直奔消費者家庭,在訂戶市場建立了壓倒優勢;當年利潤總額直逼當年的乳品老大上海光明成都市場,遠遠超過成都地區一批規模龐大的同行,例如,投資4000萬的沙河堡,銷售額只有海浪的三分之一,利潤額只有海浪的二十分之一---
由于投資者自身原因,雙叉奶被迫退市。但海浪原有的消費者資源、消費者溝通團隊,保留下來了。一批當年的高管、中層干部,以打工賺來的微薄資金,依靠“成都市民與海浪老員工彼此信任”這個平臺,建立了一批新的企業。全都發展良好。
由海浪公司原銷售后勤主管呂莎擔任董事長的物業公司,就是眾多成功企業中的一例。
呂莎2001年進入海浪時剛20歲,外形長的象影星寧靜、比寧靜還漂亮一些。性格潑辣、處事剛正。06年,某小區業主們驅逐物業公司,邀請呂莎和部分送奶工來承包物業管理。呂莎拿著業主預支的物業費,邊經營、邊注冊,白手起家地發展。依賴市民的信任,5年發展為員工400多人、管理小區40多個、資產幾百萬的中型物業公司。
其他高管創立的“母嬰旅行社”、“老年人旅行社”、“老年健康俱樂部”、“陰宅銷售公司”,都是這樣白手起家、快速發展的。
最近,在海浪平臺上活躍的各種力量,整合成了“成都海浪消費服務公司”,為包括酒類在內的消費品企業,提供“暗道”支持,包括:
。1)消費者溝通工具的策劃、編制;
(2)消費者溝通活動(酒類的品鑒會,技術產品的演示會)的策劃,消費者組織,會后跟蹤服務,訂單獲取;
(3)核心終端的開發、管理;等等。
服務項目特別適合于(1)品牌內涵豐富的產品,如高端白酒、特殊優勢的葡萄酒;(2)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如保健酒、果酒。
4、杭州“源康俱樂部”,酒類品牌的 “專業暗道”
這是一個專門銷售“不知名的高端酒”的企業。
它今年剛在杭州成立,業務骨干來自杭州商源、小糊涂仙、藏密康佑等企業。它的核心能力是:
。1)一個500人的高端客戶群體
由杭州的民營企業老板、銀信系統領導組成。這個網絡去年消化賴貴山200萬(零售價1000元左右),保健酒數萬只---
。2)一個服務于高端客戶的“客戶服務部”團隊
(3)部分終端
杭州的酒樓大都被強勢的經銷商買斷,一個酒樓的買斷費動輒50萬、100萬!霸纯稻銟凡俊笨恐熬銟凡繒䥺T購買力”,有20個左右高端酒樓愿意免收進場費地接納;商源公司“久加久”連鎖也有部分店向“源康俱樂部”產品免收進場費地開放---
五、告別銷售,走向營銷,走向“暗道”
營銷人“圣經”《營銷管理》最近出版了第13版。科特勒在新版中,再次批判了“銷售”,強調了“營銷”:“對于企業而言,最大的風險是沒有認真對待市場(消費者、競爭者),沒有能力可持續地改進產品、服務。他們只注重短期利益(貿易、交易),奉行銷售至上的原則。”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營銷使銷售成為多余”。我套用這句名言,制造幾個新格言,結束本文:
暗道使明道成為多余;
營銷商使經銷商成為多余;
核心能力使招商成為多余;
消費者俱樂部使終端激勵成為多余;
與終端一起服務消費者,使決勝終端成為多余。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上一篇:“三悟”低成本營銷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