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鞋企為規避貿易壁壘可繞道而行
中國鞋網6月24日訊,以前標上“意大利制造”的成都產女,可以順利走進歐洲商場。但近日,“意大利制造”原產地標識法規文本最終獲意大利參議院通過,從10月1日起,出口意大利的紡織業、制鞋業和皮革類制成品等各類產品必須標識產品原產地,同時規定必須符合現行法規的加工程序、衛生標準等。對違反規定的企業將處以5萬-7萬歐元的罰款,屢次違規的企業將被罰停業3年。歐盟也計劃制定服裝原產國標簽制度。
這一貿易技術壁壘給出口企業增加困難,專家建議企業繞道而行。
川企成本將增加5%
“不僅是要標注產地,對企業染料成分、環保技術等也將提出更高要求。”成都紅果制衣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饒挺稱,這是一種隱性技術貿易壁壘,不僅加重企業負擔,也增加了貿易風險。企業為了進入歐盟市場,必須投入資金做近20個項目測試,“哪怕一項測試不合格,產品都有被召回的風險”。據悉,測試成本占服裝企業總成本5%左右,而四川紡織服裝行業出口平均利潤在3%左右。
標明產地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出口,但是會在待遇上有所差別。在國際貿易中,由于目前各國在關稅及其他貿易措施方面仍存在著差別待遇,產品的原產地是決定能否享受一定關稅待遇的重要根據。特別是在采取反傾銷、反補貼、貿易制裁等貿易措施的國家中,唯有準確地判斷貨物的原產地,其所采取的貿易措施才能發揮作用。
商務部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歐盟對華貿易救濟措施案件共152起,其中反傾銷案149起,保障措施2起,特保1起。早在去年,意大利眾議院制訂這一法案時,大多數眾議員則認為,法案的通過將可以為意大利提供約100萬個就業崗位。
繞道自貿區出口
我省出口歐洲的主要是輕紡產品,服裝類產品占我省出口的10%以上。
如何通過適當的方式,避開這個貿易壁壘?外貿專家稱,可利用自由貿易區出口。自貿區的原產地規則以 “增值標準”為基礎。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定》規定為例,如一產品的本地加工增值不低于該產品總價值的40%,則該產品可被認為是原產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產品,則可視為本地產品,自貿區內進行貿易可享受優惠關稅,甚至是“零關稅”待遇。
如今,我國已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等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貿區協定,也就是說,向這些地區和國家出口時若持有“原產地”證書,則可享受優惠關稅。
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供數據顯示,今年1-5月,川企申請原產地證書6846份,涉及金額3.5億元左右,分別同比增長22.51%和33.79%。該局負責人表示,這表明四川出口企業運用 “原產地”政策的意識在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