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工資不是我們的比較優勢
中國有一個最令人痛恨的理論,就是把低工資作為我們的比較優勢。國內有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不應該選擇資本密集型,而應選勞動密集型行業,因為后者符合中國的比較優勢。
工資低,意味著勞動力廉價,也就意味著貧困,短期看發展勞動密集產業有利于解決中國就業問題,也能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這種政策帶來的后患非常嚴重。邁克爾·波特曾經批評現代比較優勢理論所宣揚的“要素稟賦決定比較優勢”的觀點,在他看來,“今天以廉價勞動看好的國家,明天可能就會被新的廉價勞動國家取代。由于新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往被認為不可能的、不經濟的資源異軍突起,同樣也讓以傳統資源見長的國家一夕之間失去了競爭力。誰能想象黃沙遍地的以色列竟然能成為高效率的農業生產國”?
也有的經濟學家指出:就像完全自由市場經濟的惟一缺陷是它從來沒被真正實施過一樣,比較優勢理論永遠不可能成為制定國家政策的指南。比較優勢理論把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間收入的差別歸結為要素稟賦的差異,掩蓋了資本對利潤和超額利潤的追求對國際貿易的推動作用和國際貿易中富國對窮國剝削的事實。
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是自由貿易,但是最近西方國家大量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中國的比較優勢并不起什么作用。中國出現的投資汽車熱、房地產熱等,其實都與比較優勢沒多大關系,主要是行業高利潤的誘惑。
本田中國工人罷工和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讓我們看到了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中國制造”經濟模式,在30多年的強勁發展之后,已經難以為繼。以高耗能、高污染、低工資為指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轉變。
福特曾經指出:“降低工資是最容易也是最粗劣的解決方法,更無須評論這樣做如何沒有人性了。它其實是把管理者的糟糕管理全推到工人身上的一種做法。”
在福特一生中,可以震動20世紀的大事有三件:1908年生產出第一輛T型車,T型車的意義是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1931年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它的意義是為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基礎,為其他企業和產業提供了楷模;1914年首次向工人支付每日8小時5美元的工資,培養出美國第一批藍領中產階級。人們談論福特時,往往只提到前兩件事,卻對后一件閉口不提。老福特認為,如果連生產汽車的人都買不起汽車,還指望誰來買?如果沒有人買得起,他造的汽車賣給誰?
更為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有人無端地認為美國汽車公司的破產是因為工人工資高。也有的人說如果中國工人工資水平提高,比較優勢就沒有了。首先福特公司并沒有破產,而且已經有了盈利,所以汽車公司破產是因為經營不好,而不是工人工資高。德國汽車工人工資比美國還高,但是沒有一家破產。
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取得產銷世界第一的光輝業績,但是這樣的業績是建筑在工人低工資的基礎之上。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外資獲得巨額利潤,消費者權益難以保護,汽車工人的工資世界最低,這樣的汽車工業發展模式再不能繼續下去了。(來源:北京商報)
- 上一篇:談論薪酬的十一條戒律
- 下一篇:富士康的工人加班費該由誰來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