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鞋企加大力度促進鞋業優化升級
中國鞋網5月17日訊,2006年,惠東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女鞋生產基地”稱號,被廣東鞋業廠商會和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授予“廣東女鞋名城”、“廣東省鞋材生產基地”稱號,被廣東省經貿委評為廣東省惠東女鞋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2007年,惠東縣“鞋業技術應用示范”項目被國家科技部列為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試點縣項目。
目前惠東縣產鞋5 . 8 億雙, 產值1 1 8億元, 上繳稅收1 . 2 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11.5%、15.6%和9%。目前,全縣個體私營鞋業企業(含鞋材生產經營)5433家,基本保持2008年的數量。生產流水線350條,從業人員15.2萬人。有4家制鞋企業被評為惠州市民營企業50強,130家企業通過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培育了“卡萊莉爾”、“巴浪迪”、“洛曼琪”、“丹莉茜”、“夢婷”、“格格香”、“紐漫氏”、“胭脂紅”、“老匠人”、“帶路人”等一批知名品牌,7個鞋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21件鞋產品商標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36個惠州市知名商標,18個市名優產品,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名牌商標群體。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惠東鞋業己明顯出現回暖,有90%的制鞋生產企業的訂單己排到2010年3-6月份。
惠東鞋業主要是生產時尚女鞋,產品70%以上出口,由于“金融風暴”的影響,全球經濟發展減緩,特別是歐美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壁壘”、反傾銷的政策,對惠東鞋業的沖擊是嚴重的,目前,有部分企業生產流水不能全部開工,部分企業面臨減產或者處在非常艱難的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
一是嚴重出現勞動力緊缺。目前,絕大數企業缺少30%—60%的工人,全縣制鞋行業共缺少勞動力4-5萬人,嚴重打破企業的生產平衡,造成有單無人做,大量訂單不敢接,逐漸流失客戶,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和行業的發展。
二是出現惡性的競爭局面。因為勞動力緊缺,制鞋企業的鞋面作業難于完成,大量的無證無照的鞋面小加工廠不斷誕生,為了爭奪工人,采取抬高工資、脅迫、利誘等手段,拉攏工人,造成合法企業工人再次流失。非法鞋面加工廠,針對合法鞋廠缺少工人,乘機提高加工價格,收取鞋面加工費比鞋廠生產的鞋面高1—2倍,價格高得十分驚人。由于工人不足和行業生產經營秩序的混亂,導致有些合法鞋企處在停產半停產狀態。
三是成本大幅增加。隨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工人工資上漲,現制作一雙比往年增加成本約2-3元,鞋產品成本大幅增加,靠接單生產的利潤沒有相應提高,一雙鞋僅有二至三元毛利,有的企業為了生存,幾乎處于零利潤甚至負利潤生產狀態。
四是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小企業多數經濟實力不雄厚,沒有更多物業作抵押,貸款比較困難。企業的鞋產品賣出后一般要三個月后才能收到貨款。這些中小企業本身就比較脆弱,抵御風險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因缺少生產資金周轉,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
加大力度抵制惡性競爭,營造良好的生產秩序,與勞動力輸出大省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勞動力緊缺問題,加大國家的產業扶持政策力度,指明鞋業的發展前景,鼓勵企業樹立堅定的信心,積極應對困難,引導企業在危難中尋找機遇發展。
1.希望政府出臺有關鞋業生產的優惠政策。在中國,鞋業是產能過剩的產業。中國是制鞋大國,如何成為制鞋強國?如何更好的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等問題都亟待解決,希望政府出臺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幫助和指導企業發展。
2.減征或緩征有關稅收。建議有關部門牽頭,反映民營企業特別是縣鎮一級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與稅務部門協調,降低稅率,減征或緩征有關稅收,提高鞋產品的出口退率,縮短出口的退稅周期,鼓勵企業出口,扶持企業發展。
3.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視區域品牌的提升,加大力度幫助和促進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鞋業工業園區,用實際行動和決心為制鞋行業的發展作出重要的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