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等四大企業家創業歷程
中國鞋網04月26日訊,3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與每個企業密不可分。柳傳志、李東生、劉永好、郭廣昌等商界領袖如何踏上創業之路?30年起伏,怎樣的商業真諦使他們立于不敗之地?30年沉淀,企業家自身和他們創辦的企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他們眼中,30年改革開放又是怎樣的?
劉永好:連萬元戶都不敢想
主持人:今天請來的四位企業家,他們的出生地或者來源地,包括事業的發跡地都不太一樣,他們四位很形象地反映出每個地方都可以用獨特的方式,以獨特的路徑尋找個人事業發展的機會。他們都選擇了一個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年份。
劉永好:我們有四個兄弟,我是老四,一直很關心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了,我們就想(行)動。1979年底,我們找了公社書記,說想做點事,我們做無線電的,做的音響非常好,市面上沒有賣的,很多人想要。我們建議能否和生產隊建一個合資企業。公社書記說那還了得,走資本主義絕不可能。1982年,農村開始搞專業戶,我們去找縣委書記,說愿意把學到的科學知識帶到農村去。書記說好,現在科技興農,你們搞專業戶我支持,但是有個條件,希望你們發展成為萬元戶,希望你們每年帶10戶萬元戶。我就領著任務下海了。當時是1982年,那時候連萬元戶都不敢想,(但)一走(就)走了27年。
何力(《第一財經周刊》總編):你26年來一直專注于做農業。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中,與做農業的民營企業關系非常密切的,就是國家政策。你覺得國家政策對于農業、農民、農村以及從事農業的民營企業意味著什么?
劉永好:國家的政策對農民、對農村、對我們都至關重要。建國的時候,農民分到了土地,奠定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30年前把土地經營權放給農民,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礎。現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再一次提出,讓農村共享改革成果,又給我們帶來新的機會。每一次重大的變化,都是以農村、以土地、以農村政策調整作為先導。作為從事農產業的企業,我們體會特別深。
當然中間也有很多低谷。上世紀90年代初,一方面農業經濟掉入低谷;另一方面國內的爭論特別激烈。很多事情都遇到問題。我們想,是不是要把資產全部交給政府?我找到縣委書記說,書記你支持我們創業,你交給我們10個專業戶的任務,不但完成了,公社已經有超過千萬元的資產,我們交給政府了,但有個要求,這個給我們管。書記想了想說,你們做得是對的,科技興農帶動農民增加收入你們也發展,這是對的。你該做什么做什么,沒有想收你財產的想法。到現在我們仍然非常感謝這位書記。
主持人:我看了《激蕩》這個紀錄片才知道,王石在創業的時候也是“倒騰”飼料的,但是后來專門做房地產。而你是“倒騰”飼料,后來“倒騰”銀行,“倒騰”房地產,好像往多元化方向“倒騰”。為什么這么選擇?
劉永好:其實這就是專業化和多元化的爭論。之所以我們能堅持下來就在于一直做農村經濟。但在適當的時候騰出一部分精力投資銀行、房地產,做一些發展。而且我們進去的時候恰當,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減值,通過簡單的進去和出來,規避了行業的風險期,達到了利潤高峰期。
柳傳志: 堅決要求“下海”
柳傳志:1984年對我來說,是非常明顯的分水嶺。那年我40歲。1978年以后,我們在中國科學院,待遇也好了,但是有限的好,工資漲過兩次。我所在的研究所是技術性研究所,出的成果是機器。每做一臺新機器要拿去評獎、寫論文,然后提職稱、漲工資,機器放在那兒再做下一臺。從1978年到1984年,我參加過三個項目都得了獎,但是心中不爽的是,(機器)擱在那兒到底干什么?沒有任何人說。其實我的大多數同事也沒有想。
當時中科院院長到美國,了解到技術是跟企業聯系在一起的。回來以后,強調科學院搞改革,希望把科學院的科技產品推出去,要用企業方法做,號召一些科技人員下海。我特別想做這個事。科學院有一些科學家下海是被動員下去的,我是堅決自己要求下去的。
主持人:以前在聯想工作的人說你像軍人似的管理員工。例如開會,遲到就站5分鐘。現在在管銀行控股投資公司,你的管理風格還是以前那種嗎?還是柔和多了?
柳傳志:企業文化里主要的部分是核心價值觀,我們把求實放在核心價值觀非常突出的位置,這是所有中國企業要注意的問題。我在公司里帶的員工是科學院出來的,事情做不成能夠講很多理由。每開一個會,如果定在8點開,9點人都沒到齊。做企業不行,企業真的跟軍隊一樣。當我明白這個以后,就把求實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因此定了一個規定,開會遲到不請假一定要罰站一分鐘,從1990年前后幾百名員工到現在幾萬人,一直是這樣規定的。所以,在聯想開會的時候,有人遲到而沒罰站,我就會把組織會議的人叫到辦公室站一分鐘。
劉東華(《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社長):通常有一種說法,想做好人就很難做成事,尤其是做成像樣的事,要想成事就很難做好人。你走這么遠的路,做這么大的事,你認為這個概念是否成立?如果遇到這個沖突,你是怎么解決的?
柳傳志:做好人要是真做好,得懂壞事、得懂壞人。如果不懂,光當純好人是要出問題的。比如,我被人騙肯定得總結到底怎么回事,第一次被騙了,第二次換個角度又被騙了一次,我又得總結一次。要學會從書里、從別人摔的跟頭里研究。我總體的感覺是,要做好人還是要懂壞事、懂壞人,不懂是做不了的。
李東生:各利益方能在改制中得到好處
李東生:1997年對我非常有意義。我是40歲,年屆不惑。1997年企業進行體制改革,我從一個打工的變成企業的小老板。
主持人:企業本身創建更早?
當年改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因為改制一定要有利益和風險對等的安排,所以我必須要繳納風險抵押金。我所有家當抵上去還不夠,風險抵押金要50萬元,我就把自己的房子,還借了我父親的房子一起抵押。經過五年體制改革,我們公司從國有獨資公司變成多元化了。
1997年開始第一年的體制改革,在1997年得到第一筆分紅,再投資到公司變成公司的股權。
主持人:你們公司正式上市是在哪年?
李東生:集團整體上市是在2004年,2002年完成了企業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經過幾年運作,管理層和員工持有一部分股權,政府算戰略投資者,主要是國外的產業同行,出讓了一部分股權,到2004年企業變成國有的,有管理團隊和員工,還有外國投資者,主要是飛利浦、東芝。
主持人:有些國有企業改制把自己改進去了,你改制沒有把自己改進去,訣竅是什么?
李東生:沒有太多的訣竅,把握兩點:第一,一定要合規合法。雖然當時法規法律不健全,但法律法規規定不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做,能夠突破的就是沒有規定的。第二,所有和企業相關的利益方都能在改制中得到好處,有利于企業發展。我們五年改制下來,國有資本增值3倍。地方政府、境外投資者出讓股權拿了一部分收入,剩下的股權價值比原來多了3倍。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員工能夠得到激勵、得到實惠,大家愿意干。我們企業大概培養出五六個億萬富翁,過千萬的超過五六十個。
郭廣昌:民營企業的爭取
主持人:你們開始創業的時候有多少錢?
郭廣昌:注冊資本是10萬元,實際到位是3.8萬元。
主持人:你后來做的生意,在一般觀眾看來都屬于大手筆,房地產、鋼鐵、投資,特別是大型的資本運作,有很多東西都需要跟政府相關部委打交道。你們有什么特別的門路嗎?
郭廣昌:還好我沒有特殊的門路。30年改革開放,民營企業做哪個行業都是自己爭取來的,黨和政府逐漸認可。不知道大家回憶起來是不是這樣。我記得很清楚,一開始要做房地產的時候,有人會說怎么可以讓一個私人公司開發房地產呢?這也是一個過程。進入鋼鐵行業也是逐漸(被認可)的過程。現在,民營企業開銀行要認證,但開飯店不需要了。其實,當年開飯店的困難程度和現在要申請辦銀行難度差不多。并不是說我們有特別的門路,還是要感謝這個年代給民營企業的空間大了。
(本文由第一財經年度大型財經電視紀錄片《激蕩·1978-2008》年度盛典錄音整理而成,陳漢辭整理)
時間:12月9日
嘉賓:
柳傳志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劉永好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李東生 TCL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郭廣昌 復星集團董事長
主持人 袁岳 陳漢辭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上一篇:億萬富翁如何與人合作創業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