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流一員到高級藍領:一個農民工的超越之路
03月15日訊,孫建華是安徽界首市魏窯村人,現在上海一個家具廠打工。說起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他頗有感慨:第一次外出打工,他是“盲流”大軍的一員,現在的他,已經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干和車間管理人員。
“工資翻了幾十倍,工作環境也完全變了,最讓俺沒想到的是,廠里還給工人們都買了養老保險!闭f起這些年的打工經歷,孫建華饒有興致,娓娓道來——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村就有人外出打工了。聽他們說,到城里打工比種地多掙錢,我就扛著一大包的被褥外出打工了。陜西、內蒙、浙江、廣東、上海,這些地方我都去過,建筑工地的苦力,紡織廠工人,我都干過。一般來說,每過一、兩年就會換個地方,聽說哪里掙錢多,就到哪里去。那時還沒有勞務輸出的概念,都是老鄉帶老鄉,親戚幫親戚。到了城里,就找老鄉或親戚,幫我找個活干。
但是,并不是一到城里,立即能找到活干的。經常要等上十天半個月,才能找到工作,甚至可能會等上一兩個月都找不到活干,連錢也都花光了,不得不向老鄉借錢應急。吃飯住宿,也都是和老鄉湊在一起。最糟糕的是過了兩三個月都找不到活干,最后不得不又回農村老家。當時,報紙上把我們這些盲目到大城市找工作的人,稱為“盲流”,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去找工作之前準備的不夠,太盲目,到了城里摸不著頭腦。
前幾年,我們村在政府的倡導下開展勞務輸出,組織村里年輕人到上海、廣東等地工作,并且免費培訓勞動技能。在村里的組織下,我和幾個老鄉一起到上海一家家具廠工作。我感覺這邊的老板待人還可以,工資也不低,我就一直在這里。而且,我把老婆也接過來了,她就在我工作單位附近的一家工廠上班。
我在上海的這七八年里,做的都是木工。現在我是這家家具廠的車間主任,每天把任務分給工人,告訴工人該怎么做,保證產品質量不出問題,其他就沒有什么大事了。現在的工作,不論是工資還是工作環境,我感覺都還挺好的。
拿掙的錢來說,現在的工資是當初的幾十倍。90年代初在陜西打工時,我記得一天才五六元錢,一個月不吃不喝也只能掙100多元錢,F在,我每個月工資可以拿到三四千元。
與此同時,工作環境也變好了。以前在建筑工地,冬天凍得要死,夏天熱得要命,每天都要干10個小時以上,F在在車間,風吹不著,日頭曬不著,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天,我把當天任務給車間里的10多名工人講清楚后,告訴他們該怎么做,做多少,之后就沒啥事了。我最近在自學計算機,學會后就直接可以在電腦上畫出來客戶需要的產品模型,這對我們木工這行很有幫助。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想都沒有想過的待遇:廠里開始給我們工人買綜合保險了,其中包括有養老保險。以前一直認為,只有城里人才會買養老保險,沒想到有一天我自己也有養老保險了。
不過,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幾年再也沒有人要我們辦暫住證了。記得剛開始出來打工那幾年,不論到那個城市,都經常遇到有聯防隊員查暫住證。為了躲這些查暫住證的,有個風吹草動,我就得趕緊躲起來。但是,這兩三年來,再也沒有人來找我們要暫住證了,“暫住證”這三個字提都很少有人提起了。
“取消了暫住證,我感覺是城里人不再拿俺們農民工當外人了!睂O建華笑呵呵地說。
- 上一篇:張朝陽首筆投資是如何到手的?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