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場供求信息被誤讀 “用工荒” 與畢業生無關
3月5日上午,大雨滂沱,白晝如夜。在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一場春季招聘會,仍然吸引了下沙高教園區眾多應屆畢業生冒雨前來。
某高校學生吳艷(化名)在招聘會現場轉了好幾圈,沒有找到合適的企業和崗位。春節前,她到別的高校招聘會上也去過幾次,投出了屈指可數的幾份簡歷,但都石沉大海。“有些企業看了我的簡歷,直接就拒絕了。”她說。
吳艷態度可謂積極。3月7日,天氣轉好,她和同學特地從下沙趕到市區,想在杭州人才市場和浙江省人才市場碰碰運氣。因為老家在臨安,她決心留杭,幾次受挫之后,學物流管理的她現在已經把崗位要求放寬到專業以外,對月薪的心理預期也調低到1500元。這意味著除去租房、吃用等開銷,幾乎沒多少節余。
但這天吳艷依然沒有收獲,報了兩個辦公室文員的崗位,對方態度很好,只是表示最好能有工作經驗。“工作還是不好找,報紙上不是說企業招不到人嗎?”吳艷的表情有些沉重,一份在杭州的工作目前看起來很遙遠。
就在幾個月前,不少高校的校園招聘會傳遞這樣的信息:用人單位需求旺盛,提供崗位數超過畢業生人數。今年春節過后,媒體更是大篇幅報道沿海地區“用工荒”。這讓很多畢業生心中寬慰,以為趕上了好時候,可是當他們在招聘會上跑過后就會產生困惑,就業壓力依然很大,想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容易。
“就業難”與“用工荒”同時存在看似不可思議,其實很正常。確切地說,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生產企業缺的是“勞工”、“技工”,這似乎并非畢業生所能享受的“福利”。
“現在農民工不怕找不到工作,真正找不到工作的是大學生。”綠城酒店經理林立群語出驚人,“我們提供了近100個崗位,來應聘的大學生并不多,因為服務性行業的收入相對不高,大學生不愿意來,所以大專院校的招聘會我們只是參與一下。”
當然,經濟回暖是客觀事實,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相比前兩年更為強烈。江蘇星馳生物科技公司浙江片區的負責人孫雅雯介紹說,走出危機的他們正在積極擴張,員工規模將從目前的1000人壯大到4000人,極為需要銷售、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人才。今年的招聘會上,公司第一次開出了提供住宿、外地補助、培訓等優厚條件,以吸引求職者的目光。
有專家指出,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條根本性的措施。不過遠水難解近渴,經濟領域的改革短期內無法完成。需要明確的是,高校迫切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便與社會需求相對接。作為學生和家長,也要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后“精英意識”的扭轉和調整。
在現階段,畢業生尚不能從“用工荒”中得到更多好處,總體正在趨好的用工形勢也不可能完全緩解就業的壓力,調整自身心態,積極面對就業是大學生的必然選擇。
“學校和用人單位的溝通非常重要。”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俞步松說,學生往往不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如果有機會溝通并發現企業所提供平臺的真正價值,就會認可對方。他們每年把畢業生送到企業實習,滿意即可留用,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