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業助東莞的“軟實力”加分
中國鞋網02月02日訊,我一直覺得,如果選一個城市來“代表”中國形象的話,東莞可能是最適合的一個。
一方面,“中國制造”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片”,地球人都忽然發現生活離不開中國了。而東莞,越來越成為“世界工廠”:比如,全球每十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產自東莞;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電腦冰箱等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還有很多流行于世界的商品,打著“產地:中國東莞”的字樣。
另一方面,中國正在承受著似乎越來越多的批評的聲音,西方的媒體上幾乎天天都能見到。而東莞也一樣,“本土族群低調、務實,任由發達的現代傳媒及不良口碑涂鴉,并加劇了外界對東莞環境污染、產業低端、騰籠趕場、城市冷漠、旅游匱乏等等灰色印象”。
有研究者把中國上世紀的歷史稱為三個階段:舊時代“挨打”,改革開放前“挨餓”,改革開放后伴隨著發展的是“挨罵”。當然,挨罵不是整個時代的主流特征,但罵聲漸起也是不爭的現實。
為什么會挨罵?因為走得快了,走得靠前,站在了舞臺中央,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一舉一動也具有了某種示范的意義;如果仍在落后,仍在邊緣,自然也不會有罵聲,但會更冷寂,更無聊。大到中國,小到東莞,何嘗不是如此?
一個理性的態度是,有罵聲不可怕,怕的是聽不到罵聲,怕的是對罵聲無動于衷,怕的是對罵聲暴跳如雷。
東莞正在尋求城市形象的“新思維”。其實,從那些被罵的理由里,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
可以分析一下,被罵最多的,是城市的“軟實力”。東莞亦是,無論是環境污染,還是社會治安,抑或“城市冷漠”。
國家有國家的軟實力,一個城市也應有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對城市的軟實力,有人給出的定義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用句大實話就是“你拿什么吸引我”。挨餓的時代,吸引人的東西很簡單,給一碗飯就可以。在告別物質匱乏的時代,一個城市更多的要靠文化、價值觀和制度等人文層面的力量吸引人,這就是軟實力。
有強大“軟實力”的城市,應該是民主的、開放的、自由的、法治的、平等的、理性的、多元的。民主的,就是要讓民主融入血液,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建一個垃圾焚燒廠到了民眾集體“散步”抗議才想起開聽證會征求民意;開放的,就是打破所有貿易壁壘,不能像北京那樣一度只讓地鐵賣一份報紙;法治的,就是權力謙恭地接受監督和約束,不越位不缺位;平等的,就是所有公共事務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像農民工同樣為城市政府繳稅孩子卻無學可上;理性的,就是遵循發展規律,沒有拍腦袋決策的運動式“大躍進”;多元的,就是反對者的聲音能得到尊重,捍衛市民的表達權利。
當然,這樣的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軟實力的打造,絕非一日之功。但要向著這樣的目標前進,而不是相反。
找尋“新思維”并不是難事,這些價值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但要實現這樣的思維不易,需要有力的制度性改革。而制度性的變革,需要巨大的改革魄力,需要突破利益的阻力,排除老舊思維的慣性。
當經濟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發達的程度,未來的城市競爭更多體現在軟實力的競爭。我們已經看到東莞在這些方面的努力,比如在全國地級市中首個為外來人設立“服務局”,今年將給九成流動人口辦居住證,等等。這些公共政策無疑是在給軟實力加分,當軟實力的分數足以和“硬實力”比肩,那就樹立起一個全新的東莞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