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之失敗的績效考核
1644 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殺,存在了277年的明王朝退出了歷史舞臺。關于明王朝滅亡的原因,一般認為有三個:黨爭、邊患、流民。很難說哪個是最主要的,但無需爭辯的是,最直接的那個,就是由流民組成的農民軍。而流民的大量出現,究其根本原因,卻是源自于明朝中期的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明萬歷年間內閣首輔,最偉大的政治家,當時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他在國家陷入深重危機,財政入不敷出,政治腐敗不堪的情況下,推行改革,富國強兵,為明朝迎來了新的生機。
張居正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就是考成法。如果你不知道考成法,那很正常,但如果你沒有被考成法整過,那就不正常了,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考成法大致就相當于今天企業管理中的績效考核。各級工作指標層層落實,完不成輕則罷官,重則坐牢。
而考成法的實施辦法也很先進,就是簽訂業績合同書。用知府的考核舉個例子。知府年初把要完成的工作逐條列明,抄錄成冊,自己留一份,張居正那里留一份,到了年底一對,如果發現哪件事情你沒做,收拾東西準備去縣城吧。如果到了縣城依然如此,對你的處分也依然如此,直到卷鋪蓋滾蛋為止。該法令適用范圍近似于無窮大,從中央六部到邊遠山區,如不照辦,一概都照章處理。
在很長時間里,這種明代的績效考核,發揮了極大效用,有效提高了官員的工作效率,是張居正的得意之作。但張先生并不知道,這種考成法,有一個十分嚴重的缺陷。
如朝廷規定,戶部今年要收一百萬兩稅銀,分配到浙江,是三十萬,這事就會下派給戶部浙江司郎中,由其監督執行。浙江司接到命令,就會督促浙江巡撫辦理。巡撫大人召集各級知府,知府召集知縣,知縣找衙役,限期收齊。如果衙役收不齊,連累知縣,知縣收不齊,連累知府,知府又連累巡撫,層層追究責任。大家同坐一條船,出了事誰也跑不掉。于是老百姓倒霉了,不管遇上天災還是人禍,反正稅是死活要收的。領導拿著指標等著呢,收不上來官兒就沒了,你說我收不收?
以上還算例行公事,到后來,事情越來越惡劣。由于考成法業績和官位掛鉤,工作完成越多、越快,評定就越好,升官就越快。所以許多地方官員開始報虛數,不毛之地也敢往大了報,反正不是自己的錢。可是朝廷不管這些,報了就得拿錢。于是挨家挨戶地收,收不上來就逼,逼不出來就打,打急了就跑。而跑掉的這些人,就是流民。他們背井離鄉,四處游蕩,沒有戶籍,沒有住所,也不辦暫住證,是典型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兩百多年前,明朝建立,朱元璋頒布了嚴厲的戶籍管理制度,限制農民的流動。兩百多年后,李自成率領流民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歷史開這樣的玩笑,是想告訴人們,任何人也無法改變事物運行的規律。總結起來有兩條:其一,績效考核是個互動的過程,需要交流、協商、改進、反饋,而絕對不是自上而下的、硬性的壓下來的。否則,必然遇到重重阻力,難以推行;其二,任何變革必然有利也有弊,行動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兩個方面,要使其在恰當的時機發揮恰當的作用。
- 上一篇:中國需要培養創新思維的人才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