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中的東莞鞋企面臨新的危機與選擇

中國鞋網1月1日訊,近幾個月東莞招工重新興旺,呈經濟回暖之勢
中國鞋網1月1日訊,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經濟回暖之速讓人刮目相看。
但這并沒有讓有進取心的企業主簡單樂觀,他們面臨著新的危機與選擇。
“缺的不是訂單,是工人”
眼看又到了午飯時間,張智云望了望空曠的街道,近乎絕望地說,“今天怕是又招不到人了。”
這是12月份里,他第五次來這里“招人”。一條凳子,一塊牌子,就是他的招聘臺。在他的周圍,這樣簡陋的招聘臺一字排開,綿延幾百米。
這里是東莞虎門鎮博頭工業區最寬闊的一條馬路,約定俗成的招工地點。從這里的任何一個路口插進去,就是大大小小的制衣廠,陳舊的房子里,滴滴答答的機車聲響成一片。
張智云是東莞宏越服裝廠的人事主管之一,他們的工廠有知名品牌“伊米奴”,從10月份開始,工廠訂單猛增,招人與趕單,成為年末最重要的工作。
但是,讓他頭疼的是,往日擠滿工廠的農民工,一下子都不見了。“現在你別說給我300,給我3000人也能消化。”他說,“我們現在缺的,不是訂單,是工人。”
在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為了招人,張智云們用盡招數,“貨足糧準”、“宿舍有空調熱水”、“年底結清工資”、“夫妻有單獨間”,“每月發水果2次,加餐4次”……大紅紙上,這些被特別加粗。
美如制衣廠甚至開出“每年旅游一次,年底還有紅包”的誘人條件。更有企業將月薪從2500元漲到3000元。
東莞規模最大的智通人才市場公共關系部高級經理蔡小梅說,12月份,職位需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今年春節后,找工作的人多,但招聘的企業少,智通的展位被縮減了四分之一。然而,到了5月份,招工的企業突然增多,十一后,1200個展位竟然不能滿足需求。“往年的旺季,今年成了淡季;往年的淡季,今年變成了旺季。”蔡小梅說,這是她工作十多年來,遇到的最反常的一年。
東莞回暖
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招工重新興旺,這不只是對東莞,也是對中國與國際市場回暖的好兆頭。
去年的今天,這座城市散發著冬日的冷清和寂寥。許多鎮,社保分局的門口,宛如春運時節的火車站,排起了長長的隊——打工者們已經養成了回家之前退保的習慣。
去年此時,關門,回家,是這個城市最急迫的音符。在過去的2年里,東莞溫塘村股份合作社12名合作社的廠房租戶,已有3個當了“走佬”(當地人把拋下機器半夜卷款逃跑的商人稱為“走佬”)。“走佬”拖欠的工人工資,最后都落到合作社頭上,合作社的損失高達百萬。
度過了最難熬的一年,該合作社理事長李文(化名)看起來臉色不錯。他稱,“走佬”空出的廠房,下半年又租了出去。焦灼的村民們也松了口氣,現在已開始準備年貨,黃紙、線香、鞭炮,為街市抹上暖色。
溫塘村幾十公里外的河田鞋材市場,擁堵,熱鬧。討價還價的人們,需要大聲喊叫,才能蓋過街上的喇叭聲。
不再有人為“走佬”而擔心。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副秘書長張鴻說,鞋廠的訂單都排到了明年4月,“這是什么概念?4月生產的都是夏秋款,最起碼,明年上半年的訂單是不愁了。”
而家具——東莞的另一支柱產業——回暖跡象也很明顯,“十一之后,做內銷市場的訂單已有30%左右的增幅;外銷的,除了美國市場,中東,歐洲市場也快速回升。”東莞名家具俱樂部副秘書長王獵說。
12月,他們決定將明年3月份舉辦的名家具展擴大2萬平方米,不到十天,招商竟然爆滿。“這說明大家的信心又回來了。”王獵認為。
被逼出來的探索
金融危機的到來,被這個城市的主政者視為一鍋開水,“把一只青蛙放在溫水里慢慢煮,青蛙是沒有反應的,如果把一只青蛙丟進開水,它就會蹦出來,獲得生存的機會。”
這鍋開水,為東莞轉型,提供了一個沒有政治風險的倒逼壓力。扛不過寒流的孱弱者,它們的死去,為幸存者留下空間和食物;而活下來的,無一例外,都變得更為強壯。
今年經濟回暖,一方面是訂單的增多;另一方面,卻是人力成本的上升。東莞市東城連坤電子廠的招聘人員說,從今年開始,工廠設立了專門的研發部,任務只有一個:改裝生產線。他們改善生產線的動力是,現在用人的成本已經比用機器更高。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有膽略的企業家看清楚了,依靠外來加工的經濟是脆弱的,開拓內銷市場是抵御風險的重要方向。
東莞虎門鎮的童裝品牌“小虎憨尼”走得就是這條路。與東莞其它外向型企業不同,這一品牌是從2008年推出之始,就將目光瞄準了國內市場。
“別人的危機,就是我們的機會。”小虎憨尼服裝公司總經理郭志剛說,金融危機讓創業成本降到了最低,所以他們的策略是“在行業低潮時殺入”。
今年3月,北京服博會,企業受金融危機之挫頗深,展位七折,他們嘗試殺入。沒想到,同行收縮陣線,他們成了虎門唯一一家參展的童裝品牌,格外顯眼。
回來之后,就收到了300多個電話,隨后開始擴張市場,營業額做到了1500多萬元。
在此之前,郭的老板主要為臺灣做童裝代工,產品雖然占到了臺灣近60%的市場份額,但利潤率卻越做越低,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更大。倒逼的壓力迫使他轉型,“現在,老板左手賺代工的錢,右手就拿來補貼小虎憨尼。”
分管虎門服裝行業的虎門鎮經貿辦副主任黃沛民說,像小虎憨尼一樣轉型的企業其實不在少數,“以前是我們喊口號,要企業轉,沒人聽;現在是他們倒過來,問我們怎么轉”。
但小虎憨尼總經理郭志剛說,他們去年掉頭向內的時候,跟風者不少,但到了今年,如同跑了一場馬拉松,掉隊者亦不少。
“做品牌,砸進去的都是錢,而且,你不知道,哪天會是個盡頭。”采訪中,郭始終不肯透露小虎憨尼投進去了多少錢。“那些消失的企業,通常是做到一半,外單來了,又迅速撤了回去。”他說。
回暖讓這個城市松了一口氣,但所有的人都明白,“世界工廠”要想實現華麗轉身,卻并非一日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