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資本為何看好鞋企匹克
中國鞋網1月1日訊,對于投資基金,我始終認為,它的首要任務是給投資者帶來回報。而既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又能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正面推動作用的基金,無疑是非常好的、非常成功的基金。紅杉資本的目標也就是成為這樣一種既有利于投資者又有利于社會的基金。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在整個經濟生活中,及時捕捉最有亮點、最有增長潛力的企業。
在硅谷,資本一般都比較看好新技術與新經濟,硅谷的投資家們也將全部精力投注于所謂的技術革新上,這促使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半導體、80年代的軟件、90年代的互聯網,以及之后的生物技術的崛起,而這也推動了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其中,紅杉美國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這些年來,它成功地抓住了每一個變革、每一個趨勢,而不是僅僅抓住某一家企業。但整體而言,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除了曾有的輝煌與近幾年出現的新能源,美國鮮有能出現爆炸性突破與飛速發展的行業。
但相反,中國面臨的是另一個場景。在中國,具有爆炸性成長潛力的行業非常多,它們并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軟件等行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中國軟件(23.59,0.15,0.64%)行業的增長可能還比不上一些我們所謂的傳統行業,比如體育用品行業。在中國,體育用品毫無疑問地被認為是傳統行業,但它每年的增長率遠遠超過我們所謂的新興行業——軟件行業的增長率。所以,在中國,哪個行業屬于傳統行業,哪個屬于新興行業,對我們并不重要,我們所看重的是這些行業是否有爆發性、是否有可預見性的積極變化。我們關心行業格局的變化,關心哪些行業在整個社會變革中會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我們無需對所投資行業定義出傳統與非傳統。
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投資了匹克與利農。匹克是一家很典型的制造體育消費產品的中國企業,它從生產到銷售都非常傳統,甚至到現在都還沒有自己的互聯網銷售渠道。30多年前,它也僅僅是一家身處泉州,充當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加工廠的老字號企業,這與如今的很多福建、浙江、江蘇的企業一樣。但10年前,匹克的經營者意識到,在中國消費即將突起的環境下,中國制造未必是企業發展的最好途徑。于是他們開始著力打造 “匹克”的品牌,而在經過十年的努力后,終于將匹克做成了中國體育用品市場中的佼佼者,與李寧、安踏一起位居前三。利農也是一家非常傳統的企業,但現在它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綠色蔬菜生產商,它生產的西蘭花、小南瓜、櫻桃、番茄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而這些都屬于中高端產品。從管理學角度來講,這些行業都是非常傳統的行業,有著傳統的管理理念,但是我認為,這些行業也同樣需要很強的執行力與品牌鑒定的能力,而這些需求并不傳統。在美國,這些行業的格局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形成,也就很難產生大的公司。但對中國來說,行業格局遠未成型,市場正待開拓,我覺得這是紅杉資本的機會。這是美國不可想象的。
10年后,當匹克的銷售點遍布中國的所有二、三線城市,當消費者從超市中買到來自利農公司的中高端蔬菜,作為匹克與利農最早的支持者與股東,難道我們不能認為,紅杉資本對中國經濟格局的形成與發展至少貢獻了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嗎?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而且我們還能夠實現投資商、所投資的企業以及社會的共贏,因為我們的投資培養出了成功的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就業和學習機會,同時也給中國老百姓提供了一個享受新產品服務的機會。這是一個成功基金所應該具有的品質,而這也是紅杉美國這么受人尊重的原因。因為它在別人還沒有看到半導體、軟件、互聯網發展前景的時候投資了這些企業,從而幫助這些企業成長,進而使這些企業在二三十年后成為美國經濟發展中的催化劑。同樣,在中國我們也希望能夠成功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在重大的社會發展當中發揮我們的推動作用。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在很多地方借鑒了海外的商業模式與技術,但我們的立足點一定在中國。比如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我們很少投資那些以海外市場為主的企業,為什么?因為中國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某種產品只要能在中國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那它的增長潛力將非常非常大。匹克和利農所取得的成績,就非常明顯地證明了這一點。而這也是我們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消費轉變的基礎與可能。什么是“中國制造”?就是將中國生產的產品賣到海外去,而“中國消費”就是中國生產自己的品牌,然后在國內消費。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在全球的經濟危機下,中國的內需市場確實經歷了一次考驗,過去12個月的數據就很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經濟危機爆發后,有很多人對中國的內需表示懷疑,但從企業本身的發展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高速增長的階段。當然,這里有一個規模問題,比如5年前,匹克可能是以兩倍、三倍的速度在增長,而今年的增長則可能只有50%-60%,但這個增長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我們關注的這些傳統產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當國內的經濟增長碰到挑戰的時候,老百姓難道會因此而放棄消費品牌蔬菜、品牌衣物的欲望嗎?不會。因為這些消費在人們的整體消費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購房、購車等才是最大的支出,也才可能會隨著收入的增減有一些相應的調整,蔬菜、運動服或者嬰兒奶粉之類的消費則不會出現太大的調整。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資都必須關注這些行業,什么樣的資本適合從事什么樣的產業,應該由資本本身決定。
除開巨大的消費市場外,中國越來越良性的投資環境也是吸引我們的一個原因。其實,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無論是投資高科技行業還是傳統行業,政府所關注的最基本的事情,就是投資最后能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效應。如果一項投資不僅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供了優秀的產品與服務,同時還能為政府帶來稅收,那毫無疑問,各級政府都會對此項投資給予支持。另外,政府還極力支持創業,為一些大學生提供20萬-30萬的創業貸款,而無需任何擔保,相信這在全世界都很少見。鑒于以上兩點,我始終堅信,只要堅守中國市場,只要有好的管理理念、好的投資方向、好的經營團隊,任何資本都可以獲得回報。
這里,回報的多寡則與資本對某些行業的專注度有關。最近,我對過去5年我們投資所涉及的行業做了一個簡單的回顧。通過回顧,我發現,中國的市場雖然很大,也確實有很多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但我們沒有能力,或者說沒有專業技能去涉及所有這些可能給我們帶來回報的行業。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任何基金如果它不focus,不聚焦在它最擅長的行業,那它就會失去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失去市場。因為,基金不可能在每個行業都建立起專業知識。今天如果有人問我,你對房地產行業有沒有深入的了解?說實話,我沒有。礦業有沒有?我也沒有。為什么?因為我并沒有打算對這些行業進行規模性投資。相反,我們對自己想進入的消費產品和服務、互聯網和無線、健康產業、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業,進行了深入研究,而這也是我們獲得一定回報的原因。一個人要想在投資上取得長期成功,那就必須在自己所擅長的行業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屬于自己的知識和人脈。
在我們關注的這些行業中,有的有政府監管,如媒體行業、互聯網行業、醫療行業;有的監管較少,如消費品行業;而有的則在一定程度上必須依賴于政府,如新材料、新能源行業。但不管投資哪個行業,我覺得,最重要、最關鍵的是我們所選擇的這個企業有沒有市場競爭力,有沒有持續增長的基因,而不在于它是處于高端還是低端,也不在于它是否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因為在政府所支持的一批企業之間,還有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誰能存活依靠的就是企業的執行力了。在房地產行業,萬科的成功確實需要宏觀政策的引導,但其在管理上的出類拔萃也同樣重要。好生意是能夠持續成長的。反過來,對于企業自身而言,股東是國家還是個人并不重要,最關鍵的是企業的經營機制有沒有建立起來。而對不同的企業而言,不同的企業形態決定了不同的經營機制,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對企業經營者、管理層的激勵機制的建立。
縱觀中國的企業,我發現,它們都特別熱愛多元化。對于多元化,有人認可,有人批評,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我始終認為,企業的專注與否關鍵在于這個行業是否有持續增長的可能與潛力。今天,如果我是企業家,所控股的企業有50%的持續增長或者增長的潛力,那我就會專注于這一個產業,而不會考慮抽出資金進行投資。為什么?因為所投資的企業能否保證50%的成長率是一個疑問。但如果這個企業每年只有10%的增長,那我就會考慮抽出一部分資金,尋找具有更好回報的投資機會。這里體現的是一個回報率的問題。作為股東與管理層,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這個核心競爭力可以延伸,比如在做某個業務的中游的同時,可以考慮往上游或下游發展,這里,問題的關鍵在于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清楚自己在往上游或下游走的同時,在中游的能力是不是足夠強,是不是已經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果這些都不具備,那往上游或下游走的效果則可能會更差。
我們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早期的企業,另一類是增長期的企業。投資早期的企業,我們需要給予企業家更多的幫助,當然我們也能夠獲得更高的回報。但這里更重要的是,看著這些企業從無到有,再到資產逾5億、10億,我的心里就特別有滿足感,這個過程也特別讓人興奮。比如匹克,我們剛開始投資的時候,它一年的利潤不到1000美金,但今年它的利潤超過8000美金。再比如利農,我們投資的時候,公司的利潤不到300萬美金,今天則將近2000萬美金。匹克店在二、三線城市受到一大堆百姓的歡迎,利農蔬菜在香港、廣東、福建的各大超市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些都讓人看到資金的作用,看到資本能夠起到的正面社會效應。
其實,將一個基金做成功,找到一個好的結合點也非常重要。過去四年我們非常幸運,因為大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可能與機會。但四年的歷練,對于一個投資家來說還太過短暫,對于一個基金來說也太過蒼白。對投資家來說,進入投資領域的時間越長,積累的經驗越豐富,掌控風險的能力就會越強。而對于基金來講,也同樣如此。紅杉能在四年內走完別人二十年所走的路嗎?肯定不會,所以我們也需要時間來不斷提升自己。現在,紅杉資本已經投資企業近50余家,這樣的快速前進有好的地方,但也有不好的地方。也就是說,在快速前進中,我們可能忽略了很多其他的東西,而這需要我們在將來補上。
在這四年中,我們得益于跟美國伙伴的合作,他們30多年的歷史沉淀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但路得一步步走,我們不可能將別人三十年走過的路,在一年之內走完。投資也是一種文化,需要文化底蘊的積累,而我們正在摸索一條具有中國文化特色、成熟的、長期的投資之路,它的出現需要時間。我相信,四五年之后,我們的投資肯定會更好,正如紅杉資本所堅守的一句話,“下一個投資是最好的投資”。而從更短的時間來看,我認為明年的投資情況會比今年好,這不是體現在某一個項目上,而是體現在我們的投資理念、投資經驗與投資沉淀上。當然,這一短期目標的實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對企業、對企業家有更多的觀察與更深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