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面臨轉型攻堅戰

東莞鞋企:只有轉型才有出路 (中國鞋網配圖)
中國鞋網11月20日訊,漫步在東莞厚街鎮,細心的人可以留意到很多新興的鞋業廣告分散在街道兩旁,這些品牌大多以英文做宣傳。近半年來,東莞的新品牌猶如雨后春筍,一個又一個冒出來,這些都是外向型鞋企在轉型之下新打造的品牌。“你準備轉型了嗎?”“內銷之路應該如何拓展?”這成了鞋業老板見面的新潮問候語。
廣州黃埔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東莞市鞋出口1.2億雙,同比下降60.6%,跌幅超過六成。由于歐美市場是東莞鞋出口的主要市場,占東莞鞋出口市場份額的八成以上,其消費能力持續萎縮,直接影響了東莞鞋出口。今年上半年,東莞對美國和歐盟等市場的出口量下降幅度均在50%以上。同時,匯率因素削弱東莞鞋類出口價格優勢,國際貿易壁壘阻礙了鞋出口,這些也是制約東莞鞋出口增長的障礙因素。
上半年出口不盡如人意,下半年的數據總算有了些許令人欣喜的跡象。厚街企業下半年訂單普遍比一、二季度上漲20%~30%;工業用電量明顯反彈,第三季度月均工業用電比第二季度月均上升21.39%。但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用工需求大增,出現了“勞工荒”。
國內外形勢不如人意,不少中小型鞋企在殘酷的行業洗牌中生死掙扎,而大型鞋企揮戈倒向國內市場,醞釀轉型之道。
“我在商界25年,看到東莞鞋業的明顯變化,只有轉型才有出路。”工廠位于東莞厚街橋頭村第4工業區的金進鞋業執行董事馮志強對記者表示。金進鞋業去年開始在上海設立第一家品牌專柜ORIZONTE(奧妮仙蒂),至今在全國開設的專柜數量已達11家。
金進鞋業走的是很多東莞鞋企正在走或者將要走的道路。從油荒、電荒、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反傾銷、生產成本上漲、出口退稅率降低,到金融危機,再到最近的民工荒,東莞鞋廠已經歷多次沖擊,轉型已是不得不走的道路。
從零開始摸索內銷的“潛規則”
馮志強回內地投資的時間已長達25年,屬于第一批回歸內地投資的港商。貴為企業董事長的馮志強有一個特別的“嗜好”,他喜歡讓司機開車載自己到全國各大城市考察,而非坐飛機。“自己開車,可以看到馬路兩邊的村莊的變化。”前段時間剛剛讓司機驅車前往江西考察的馮志強,明顯感覺到農村市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以前都是只有泥路,現在鐵路、高速公路都在熱火朝天地建設。
看到國內市場發展一日千里,馮志強覺得國內市場已經逐漸成熟,從2007年開始醞釀金進鞋業的轉型之道,2008年開始采取實質的行動。
“開拓國內市場,我花了很多心思。”馮志強毫不掩飾開拓內銷的難度。一直從事出口貿易的金進鞋業,雖然在國際上已有八年的歷史,但在國內,ORIZONTE品牌的知名度還只是處于起步的階段。更重要的是,國內市場的渠道網絡要從零開始鋪墊。
金進鞋業每雙鞋售價近千元,在各大城市消費水平不一樣的中國,馮志強想了一個“借勢”的辦法,即在大商場開設專柜,而非獨立開設專賣店。“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借助商場的人流,有固定的人群去消費,從而減低了我們的風險。”
不過,對于一直從事國際貿易的港商馮志強來說,內陸市場的一些特有行事方式也成了“攔路虎”。“在國外,當你看中一家商場后,可以直接找商場的負責人對接,是一個制度化的環境。”馮志強說,“但是在中國,你必須花很多心思,并非找到商場對接人就可以談成合約。”
在東莞從事鞋業的大部分是港資和臺資企業,想打入國內市場,往往必須先熟悉一些市場上的“潛規則”。例如進場需要進場費,先發貨后付款,這些都是國內市場的“潛規則”,是以往制造商在開拓國外市場時難以想象的隱性風險。
“由北至南”易打贏內銷戰
逐漸摸索出在國內發展的生意方式后,金進鞋業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的大型商場開了專柜。“專柜主要設置在北方城市。”雖然工廠設在東莞,背靠華南大市場,馮志強選擇了“遠征”。
在他看來,南方工廠多,競爭大,最重要的是,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靠近香港這個國際購物天堂,高端消費人群大多愛到香港購物。北方的高端消費人群則大多貪靚,甚至不計較價錢。所以,馮志強選擇北方市場為內銷戰的起點。
對于急欲轉型的東莞鞋企來說,并非僅僅靠著正確的戰略就可以成功,關鍵是要有強大的資金作后盾,轉型首先意味著就是投入。從2008年到現在,金進鞋業在開拓內銷之路已經花了1500萬元。“現在的投資是沒有回報的,預計要到2011年才有回報。”
庫存鞋企也謀求轉型
離預期的回報還有幾年的時間,未來的光景只能靠推測,支撐金進鞋業轉型一直走下去的是埋在馮志強心中的一股信念。而在金剛鞋業總經理金剛的心目中,同樣存在著一種信念:要轉型,要。
在記者采訪金剛的當天上午,金剛剛跟香港鞋業商會會長探討了轉型之道。記者問他們的討論結果。金剛笑著搖搖頭,“哪里有什么定論,我們都是在摸索。”
與金進鞋業這家大型鞋企不同的是,金剛鞋業是從庫存鞋起家。
做外貿的鞋廠所接的訂單包括了預期額外損耗部分,工廠若在生產環境控制得當,這些節省下來的材料所做出來的成品就成了工廠的額外所得。有時因為生產交期等因素,也會造成庫存。而東莞鞋廠比較集中,每月庫存的總量也相當多。在東莞經營庫存的商戶,自1990年代開始的零星散布,發展到金融危機以后的今天,東莞經營庫存鞋的商家已近千家。
“做庫存就好像打游擊,是一盤不穩定的生意。”回顧多年來從事庫存鞋的生意,金剛感慨。正值東莞大鞋企轉型之風掀起,金剛在跟一些鞋業巨頭交流的時候,深刻感受到“看得多遠,路就有多遠”。于是,金剛把目標放在發展品牌連鎖經營上。
金剛當時的轉型,在不少同行看來是一種冒險的行為。現在金剛鞋業逐漸走上正軌,但也付出了一筆學費。
轉型時期的第一筆學費,讓金剛印象深刻。金剛召集了幾位合作伙伴到辦公室,拿出設計樣款,咨詢意見。幾位合作伙伴都表示非常好,并當即下單。于是,金剛讓工人拿著設計樣款進工廠了,首批制造了3000多雙,花費40多萬元。但當鞋造出來后,他卻得到了令他很頭痛的答復,有人說價格太貴了,有人說這個款式過時了,還有人說目前資金有問題。
“我們是在探路,不可能像知名品牌一樣,要求先付款再供貨。”最終這批鞋被迫以成本價賣掉,甚至至今還壓了一些貨在倉庫。不過,金剛也從中總結了一些經驗:探路時期的生產以小單為主,由小單積累成大單。
自今年5月份開始,金剛鞋業的自有品牌KGKGS正式投入市場,至今已經積累了十幾位固定的大客戶,“蜻蜓點水式地試探市場”。
“從做品牌開始,就每天都在虧錢。但也不是虧到不能做的程度,就在撐著吧。”金剛感嘆做品牌就像養小孩一樣。
這是轉型必須付出的代價。
跳出東莞的鞋業局限
長期以來,東莞鞋企大多停留在代工、貼牌階段,沒有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東莞在業采購貿易、品牌推廣、產品研發、潮流發布平臺建設方面還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品牌孵化是東莞鞋企未來的集體夢想。但是,產業升級的主體——很多企業老板仍然搞不清楚應該怎樣去升級,只知道要做品牌,要拓展內銷。
從東莞鞋業的整體來看,在近10年的升級之路之后,加工貿易業仍然占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這些企業仍以接訂單的方式生存。有業內人士感慨,“加工貿易型企業愿意升級的只有少部分,而這少部分企業中升級成功的少之又少。”
東莞鞋企有著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研發,卻做不出品牌來,“關鍵就是思維的問題。”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副總經理張鴻表示,“東莞很多企業用工廠的模式來做營銷,所以失敗了。”
“原來做的是庫存鞋,靠關系網絡就能發跡,現在做的是品牌銷售,我需要補充更多的知識。”金剛參加了很多學習班,正在努力突破自己,而他真正需要克服的是長期做代工的東莞鞋業局限。(中國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