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要做被社會尊重的價值型企業
中國鞋網11月07日訊, 近日,國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大了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讓危機下我們感受到了拂面春風。
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營經濟逐步成長壯大,2006年民營經濟占國內GDP比重已達65%,有資料顯示,預計到2010年民營經濟的比重將達到75%以上。民營經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但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近26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7%,而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大陸入圍的民營企業卻僅有1家。從這個方面說,目前國內民營企業的力量呈現的還只是是量的優勢而不是質的提升。
在美國,98%以上的企業都是民營企業,其中也不乏像蘋果、微軟、安利、福特等這樣的大企業。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樣面臨很大挑戰。
改革開放是中國民營經濟大發展的一次契機,可以說中國民營經濟是在計劃經濟的土壤上成長起來,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國內經濟求大于供,產品幾乎是生產出來就很快脫銷,供不應求,那時候工人加班加點都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企業都經歷了快速的發展。然而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沒有永遠的溫室,不進步就會被淘汰。隨著市場環境的逐步成熟,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在品牌、渠道、創新、研發、管理等核心競爭力上苦練內功。
耐克依靠“建立沒有圍墻的工廠”,通過運營模式的調整,在品牌研發和營銷上狠下功夫,建立了自己的企業王國。麥當勞依靠嚴格的標準化復制創造了世界快餐史上的神話,海爾用“真誠服務”贏得市場,海信靠“科技”打動顧客,蘋果的個性化設計、IBM的品質……這些企業品牌不可拷貝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真正做大做強的唯一依據。
從世界經濟格局看,中國經濟仍然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時代雖然給我們創造了良好的機遇,但大浪淘沙,韓日的發展軌跡永遠值得我們深思,依靠資源和地域優勢的繁榮終會有失去的一天,而對于企業,對于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才是涉及百年大計的“遠慮”。
從事鞋業25年,亨達也經歷過從小到大的歷程,企業小的時候,生存是第一需求,企業做大后,企業的存在就不單純是個體利益的得失,作為民營企業,擔負著國家75%的GDP,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舍棄小我,才能成就大我,致力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做讓社會尊重的有價值的企業,才是對社會的最好的交代。
- 上一篇:女鞋市場,美麗女人行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