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碩士放棄留校機會當志愿者 月薪數百
【中國鞋網】清華大學碩士陳僑放棄留校任教和出國參與涉外工程的機會,選擇到四川古藺作了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月薪只有數百元,但是陳僑在當地化解了水庫滲漏問題、建立了四川省黨政內網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僑是唯一一名兩度參加“西部計劃”的志愿者,80后的副縣長候選人,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團中央開展首屆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時候,他放棄留校任教和出國參與涉外工程的機會,毅然選擇到四川赤水做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在赤水河畔的一年里,為幫助當地農村青年增收致富,他多方聯系,為當地鄉鎮文化站聯系引進了圖書資料5000余冊。這些圖書,對于這樣一個仍未完全脫貧的革命老區,對于當地那些還沒有走出過大山的農村青少年,是雪中送炭。
當地官兒壩水庫多年滲漏,他積極發揮專業優勢,聯絡師友,查閱資料,實地查勘,終于幫助化解了這一難題,直接解決了當地五個行政村一萬二千余人口的飲水和灌溉問題。
為促進當地農業的增效增收,陳僑與干部群眾一道結合退耕還林工作,開展“甜橙基地”建設。在與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當年全鎮共完成引種甜橙14萬余株,造林面積2000余畝。過去的荒山草地,現在一片豐收景象。這累累的果實,滲透著這個年輕人一滴滴的汗水。為了基地早日建成,他經常在辦公室忙到深夜。
為積極推進當地“畜牧基地”建設項目的開展,他走訪周邊縣市、鄉鎮,查閱收集大量數據資料,完成了《關于古藺畜牧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的報告論文,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對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要知道,他大學學的是水利專業,對于畜牧業完全是外行。可是,當他完成這篇論文時,已經算得上一名對于畜牧行業有比較深入了解的專家了。其中付出的汗水和艱辛,恐怕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03年底,四川省黨政內網開通,此時他對網站建設了解并不多,就買來了相關書本、軟件,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鉆研。在服務期結束前夕,陳僑終于建成了四川黨政內網第一個獨立鄉鎮級站點。至今,這個站點依然為當地文化旅游、對外宣傳、招商引資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對于過去的成績、曾經的奉獻、媒體的關注,謙虛內斂的他并不愿多提。甚至關于他一直資助一個失學女孩,讓她重返小學直至現在即將高中畢業的事情,也并沒幾人知情。只是被問起時,他淡淡地說:自己生活上只需簡單一點點,便可幫助一個人改變命運的一生,那簡單一點的生活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為何主動停掉自己數十萬年薪,做每月僅幾百元補貼的災區重建志愿者?
陳僑為自己列舉數個參與災后重建的理由:災區是自己的家鄉;自己熟悉災區情況;具有語言溝通的優勢;適應當地的氣候水土;自己研究方向正是災后重建最需要的專業領域;自己工作上的積累正是災區最稀缺的資源。“當西部、當家鄉需要自己的時候,我還會回來!”他說,“也許過去自己能力確實太有限,現在,我想我可以為家鄉做點事了!”
陳僑深入災區一線,積極開展大量的調研工作,足跡遍布汶川、什邡、都江堰、彭州、綿竹等多個極重災區縣市。先后參與地方災后重建規劃(后期)、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等各專項規劃。并且積極參與了失地農民土地補償調查,城鄉統籌規劃暨統規統建工作調研等重要項目。并全面主持“什邡市災后重建投資現狀與對策” 課題調研工作和“PPP投融資模式在災后重建項目中的應用評價”課題研究工作。在災后重建工作中挖掘第一手資料,尋求理論和模式的創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行政決策提供更加深入和有價值的建設性意見建議,為重建工作提供了大量有益參考。
在災后重建過程中,陳僑做得最多的,也是成效最大的,是整合各方資源優勢,為災后重建項目融資增效。
陳僑的本職工作是清華大學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研究院合作發展部部長,在這一崗位上多年的積累,為其災后重建服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積極開展災后重建調研工作的同時,也為災后重建項目的投融資探索思考,開拓融資手段,挖掘融資渠道,為重建工作發揮實質性作用。
“彭州市災后野山豬產業化示范基地”是陳僑深度參與的一個融資項目。該項目是四川畜牧業災后重建的示范項目,是目前西南地區規劃中最大的野山豬養殖基地。陳僑通過多方奔走,為項目直接引進資金800余萬元,結合政府的扶持資金和配套擔保貸款,保障了項目按期順利啟動。項目建成后,這個總投資3000萬的野山豬示范項目可年出欄商品豬10000頭,直接解決就業50余人,并帶動周邊農戶5000余人發展養殖業,人均增收約1200元。項目對糧食、蔬菜產業的發展,也具有直接的帶動作用。項目實施后,種養立體結合格局的形成,對該區域交通運輸業、周邊服務業,以及關聯產業如畜藥、生豬生產設備等行業的發展,都具有隱形的帶動能力,必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青白江同心堰水電站建設項目,是陳僑協調融資、促成啟動的又一工程項目。該項目于2007年即已完成可行性研究,但因為資金原因卻一直批而未動,業主方為此也很是為難。陳僑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項目當前情況,主動幫助業主單位協調融資渠道,解決了前期1000萬元項目貸款,順利化解了項目融資難題。
該項目雖只是一個裝機容量不足2000KW的小水電項目,但對于災后重建工作卻意義重大。除了發電和引水為災區工農業生產帶來的直接效益外,工程建設所作的河道清理開挖,即可為災后重建提供不少于24萬方沙石建材,而由于其臨近成都市區,僅這方面運費即可為市區重建工程項目節省資金360萬元以上。
眼下,他又在為什邡市第三水廠10萬噸供水項目和都江堰災后“安居工程”項目的融資奔忙著。當我問起:“你準備忙到什么時候再休息。”他還是那淡然的語氣:“呵呵,等家鄉重建得差不多了,不需要我在這兒了,我就休息。”
正是由于陳僑在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投資融資等方面的專長和經驗,以及其在災后重建工作中的突出成績,經組織推薦,出生在80后,年僅27歲的他,于2008年11月參加了四川省地震重災區副縣級干部公開選拔,成為九寨溝縣分管城建工作副縣長的候選人。
據了解,陳僑是本次公選近七百名組織推薦的參選干部中最年輕的候選人,也是第一個參加過“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候選人。經多輪選拔,層層淘汰,在該副縣長崗位的公選中,最終總評第三。雖然未能成功當選,但他卻表現得豁達和坦然,他說:“不論是否當選,我都是一名服務災區的志愿者,都意味著對災區人民的一份責任。是否當選其實并不重要,參加公選可以更直接地與其他干部交流重建經驗,向老同志學習取經,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促進和提高。”
說起對眼前工作的感受,陳僑就總結了一個字:忙!他對災后重建工作有自己的理解,也把自己的許多設想帶到工作中。
他說自己希望利用清華大學的學術平臺,促進高校與地方重建合作。當前正作為執行人之一,籌備與推進“中國四川災后重建暨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投融資洽談會”,已通過省招商局批復的600余個災后重建項目將納入洽談會范疇。借此構建的專門服務于災后重建項目的網站也在加緊建設中。
母校是他工作的強大支持和后盾,陳僑也主動扮演了清華與災區溝通的橋梁角色。災后重建需要大量人才和智力支持,他積極促成清華面向災區的干部培訓。災區建設的技術支持也顯得尤為迫切,他積極引進清華“自密實堆石混凝土”專利技術,推廣該技術在災后重建項目中的應用,降低工程成本15%以上,提高工程進度近20%,有效地提高了工程效率。
同時,作為籌備組成員,由他一起參與籌建的“四川省項目管理協會”也已經得到省相關部門的原則批復,并正在準備啟動相關標準的起草和專家組籌建工作。
關于災后重建,他的設想還有很多。他說,“災難帶給我們的記憶是慘痛而深刻的,但發展卻不會因此停歇,我們必須盡早從陰影中走出來,用雙手重建家園。災后重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