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鞋服業四大集群地出現聯動

分工合作可形成優勢互補
【中國鞋網】近年來,紡織服裝產業不斷有新的資本大舉注入,時時有新興品牌高調亮相,爭搶環境資源、爭搶店鋪、爭搶代理商……然而,隨著全球金融風暴態勢的發展,國內產業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競爭對手成了合作伙伴,紡織服裝業內開展起各種形式的合作。泉州、廣州、溫州以及寧波這四大集群地采取聯動措施,出現了“泉州品牌+溫州制造”、“泉州品牌+廣東加工”等模式。
競爭對手結成共同體
今年以來,福建格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河比往年忙碌了不少。他今年調整了企業戰略方向,減少外貿依賴度,加大拓展國內市場的力度,將內、外銷售比例從原來的4∶6改為5∶5,但最主要的還是他手頭又多了一項以往沒有的工作,那就是考慮將國外童裝品牌引入中國,或并購國外的知名品牌。
從去年開始,趙建河與德國、西班牙等國際知名童裝品牌進行了可行性的探討,雙方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趙建河表示:“我們幫助國外品牌拓展國內市場,而他們幫我運營自主品牌的海外拓展。”
業界觀察人士分析,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紡織服裝業迫切需要升級,而行業內的競合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雖然格林童裝還沒列出與國際品牌合作的時間表,但這已經讓業界看到了合作的力量。紡織服裝業正在從競爭走向競合。
如同阿迪達斯之于銳步、耐克之于匡威,在經過一番角逐后,深感與其互為敵手,拼個魚死網破,不如握手言和,結成利益共同體,一起分享市場蛋糕,這就是競合。
這并非空穴來風,早在2007年,七匹狼注資愛都,掀起男裝企業競合的浪潮。去年3月初,天宇化纖斥資4.5億元,通過外部另一家企業,全資收購具有世界500強企業背景的青島中達化纖有限公司,創造了泉州民營經濟界對“世界500強血統”企業的收購案例,震撼業界。
觀察人士分析,競合并不會令相關企業倒下,相反地,通過競合,雙方達成共識,減少了競爭壓力,且通過優勢互補,資源互換,催生出企業更強的動力,實現共贏、共榮。該人士稱:“七匹狼旗下擁有男裝七匹狼、年輕休閑生活男裝與狼共舞等品牌,而愛都在產品研發上,一直為業界津津樂道。此次競合,將為七匹狼彌補一個強有力的且具有優雅格調的男裝品牌,進一步擴大七匹狼的整體實力,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不僅閩南服裝板塊的競合速度加快,另一服裝集群地江浙板塊,也掀起了新一輪的競合浪潮。在去年雅戈爾集團并購了新馬和SMART后,美國高盛等機構多次來找雅戈爾,向其提供許多可供收購的品牌。今年年初,杉杉則出讓28%股權,進一步加強與日本伊藤忠商社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借助伊藤忠在國際品牌運作、銷售渠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來提升公司的整體經營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各方優勢形成互補
服裝品牌與紡織工業巨頭的結合是歐洲現代時裝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中國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希望中國服裝業也實踐這種模式。
據了解,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后來的日本,都是以紡織業起家的。即使現在,這些產業仍然在他們的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只不過,他們放棄了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成衣的加工部分,而牢牢把持著兩頭——面料的研制和成衣的最后銷售階段。
對于泉州紡織服裝產業來說,品牌運作及渠道建設經過了多年來的夯實,在全球市場已獲得了穩定的份額。而面料則是泉州紡織服裝業的一個“短板”,近年來一些附加值高的面料研發才剛剛起步。
早前,蓋奇集團就和海天輕紡簽訂了一份合作合同,這是一個典型產業鏈的競合之作。蓋奇集團董事長王衍筑介紹說,自己企業內部也有上、中、下游之分,成衣是下游產品、面料是中游產品,而面料又與原材料相關,原材料和各種纖維、棉相關。由于知道海天輕紡和杜邦合作研發玉米纖維,王衍筑就有意識地要跟緊他們,因為杜邦是國際上領導紡織業潮流的企業,和他們合作,自己企業的產品就有了“一個跟上潮流的依靠”。
上下游間的整合也在進行著。福建錦興集團與永安市中泰化纖紡織有限公司以及廈門華誠實業有限公司,聯合收購德榮紡織公司的前身企業,重新組建了德榮紡織公司。隨后,經過時間長達一年多的企業內部整合之后,3家企業再次向德榮紡織追加投資2億多元,引進大量最先進的日本紡織機械,全面開始了重建工作。
本地產業鏈之間的競合步伐沒有停下,國際的面料企業整合也開啟了。石獅市港溢染整織造有限公司與日本瀧定名古屋株式會社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開發純棉系列高檔男、女裝面料,實現技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贏。
四大產區實施聯動
相比企業間單體的資源整合,泉州、廣州、溫州以及寧波等紡織服裝集群地的競合大戲無疑更普遍地吸引人們的眼球。
寧波、溫州和泉州的服裝業都以男裝為主,三地的服裝產業實力都很雄厚。前年,泉州紡織服裝商會組織30位老總考察江浙名企,實現了寧波、溫州和泉州三大男裝基地的首次高層聯動。
隨后,溫州市服裝商會會長親自掛帥的考察團來泉走訪紡織服裝龍頭企業,為溫州加工制造型企業尋求貼牌和代工的機會,推動兩地深度合作模式的形成。
而國內的另一服裝勁旅廣東,去年超過80人的廣東服裝老板團集體來訪泉州。專家認為,在品牌轉型與外貿危機兩大門檻前,廣東企業與泉州的這次碰撞,意義遠不止于業界的相互取長補短,更為今后在更大范圍內合作打開窗口。
事實上,服裝業界已出現“泉州品牌+溫州制造”、“泉州品牌+廣東加工”的區域合作趨勢,福建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王啟明建議對此要加以支持和引導。
他說,泉州企業擅長打造品牌,溫州企業精于制作,廣東企業善于專業加工,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同時泉州企業也可承接溫州西服、襯衫等品牌服裝的加工生產,以利于泉州服裝生產向多類別發展。廣東設計人才隊伍強大,泉州品牌所亟需的研發設計團隊可從廣東獲得。
記者了解到,泉州石獅一服裝品牌與廣東中山及江蘇常熟三家服裝企業聯合在上海成立一個統一的品牌聯合運營中心,進行跨區域的產業品牌橫向資源整合,對生產、流通、傳播等環節進行改革,達成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有關專業人士認為,福建、廣東、江蘇是中國三個最具服裝產業代表性的區域,三個品牌組成戰略同盟,在全國推出“3+1品牌運營戰略模式”,是對傳統服裝經營模式的一種顛覆,有利于創造更寬的市場銷售渠道,贏得更多的終端市場。
他分析,在全球化環境下,城市之間更需要區域間的信息溝通,一個地區的某些特質可能成為另一個地區的優勢資源,如北京的展會、媒體可以被上海的服裝企業借用,上海的行業貿易優勢也可能為北京的企業所利用。
一個產業集群,本來就是由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聚集形成的群落,自然可以根據各自的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有研發優勢的企業負責產品研發,有市場優勢的企業負責市場開拓,有生產優勢的企業負責產品生產和制造。缺乏共同行動效應已經成為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普遍特征或共同特征。如果我國產業集群區域化瞄準的僅僅是國內市場,那我們就無須大加非議。要想將這種區域化發展推向國際市場,區域間的合作與聯動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
浙江、福建、廣東這些區域在整體上處于從粗放型到集約型這一產業轉型的過程中,企業、行業和政府都感覺到只有進行企業、行業間的合作,進行城市間的合作才是科學的發展觀。這種區域品牌的打造和區域間的合作會讓企業有更清晰的發展目標,形成新的企業間合作關系,獲得更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