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白領鉆石生存術
2009年充滿變數,面臨諸多嚴峻考驗。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職場中人該如何應變?如何不被淘汰?如何為未來10年的競爭力進行準備?
職場中的我們都希望成為璀璨的“鉆石”,如果你能找出自身優勢,正確評估“切割”與“打磨”的角度,自然會由內而外地閃耀光芒。也許,臺灣一些職場人士的經驗值得借鑒。
最好的“反淘汰”方法
如今,不景氣、不穩定已成“常態”。臺灣管理學泰斗許士軍認為,職場中人“必須因應環境,隨時改變”,必須有“異軍突起”的生存策略。
有專家認為,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活在“看不見未來”的恐慌中,缺乏“個人成長策略”,他稱之為“缺乏策略癥候群”。對前途憂心忡忡的這群人追逐潮流,讀MBA、考證照、惡補外語……被焦慮折磨得疲憊不堪,但還是找不到出路。
事實上,最好的“反淘汰”方法,就是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而用“策略”思考才能彰顯獨特優勢,更有效率地規劃人生,找到通往目標的途徑。
臺灣《30雜志》訪問了學者、組織領導人與企業人力主管等多位專家,結合美國管理學家、經濟學家、競爭策略專家邁克爾·波特針對國家競爭優勢提出的鉆石模型,總結出了職場中人生存的“鉆石策略”。職場中人可以用“鉆石策略”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進而創造競爭優勢。
“鉆石策略”包含4個“璀璨秘訣”:挖掘自身優勢;弄清就業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組織,讓伯樂看見你;運用人脈與資源網絡。
找出不易被取代的長處
讓自己如鉆石般閃閃發亮的第一個秘訣,就是搞懂自己,了解自身的能力、個性、興趣與工作動機。這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人力爭上游,卻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整日忙于工作、學習,卻仍彷徨無措,無法自信地前進。這些人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夠優秀,而是不懂自己。
一位人力資源總監歸納出一般人找工作常犯的錯誤:隨波逐流、找最省力的工作、找薪水最高的工作、頻繁更換產業與工作、人云亦云……其實,只有了解自身的優點,找出獨特、不容易被取代的長處,才有機會變成頂級人才。
很多人一失業,就忙著找工作。然而,只運用既有的技能與知識,容易陷入愈找愈差的不良循環。很多人只看到眼前暫時的困境,卻忽略了待經濟好轉后,市場會需要何種人才。
自身優勢,除了外顯的專業技能、專長之外,還包括內隱的人格特質。在不確定的年代里,樂觀與務實尤其重要。
弄清就業市場需求適時換跑道
弄清就業市場需求,不但應認清現狀,更要預測未來。
臺灣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黃河明,29歲時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業。他先分析自己的專長、優勢,對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找出想做的工作,然后通過各種渠道分析工作性質、內涵與未來。
學電子工程出身的他發現,在當時(1977年),有科技背景的專業人才奇缺,于是他進入那時只有40個員工的惠普科技,擔任業務工程師。12年后,他躍升為惠普臺灣區董事長兼總經理。
“不要自己悶著頭做,要弄清市場的真正需求。”黃河明分享過來人的經驗時說,當市場需求改變時,要有應變的靈敏度,適時換跑道。
選擇合適的組織跟對老板
職場中人除了要懂自己,還要懂組織。了解組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看個人的價值觀是否與所處組織的價值觀相近。
每個人都是千里馬,但大部分人沒想辦法讓伯樂看見自己。要讓伯樂看見,就要先挖掘自己的工作熱情。有人力資源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工作環境沒有挑戰性,就要在兩年內離開,否則會失去個人競爭力。每隔3至6個月更新簡歷,檢視自己新增的能力,“成長速度取決于自己,未來,沒有明星產業,只有明星在產業中。”
“要找能讓你‘增值’的伯樂,而不是只重視降低成本的老板。”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李仁芳說,要成為價值不斷提升的人才,就要先跟對老板。
不做“三不人”
運用人脈與資源網絡,借力使力達到目標,是人才生存與勝出的關鍵之一。
臺灣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認為,人脈的經營,面對面的溝通效益大于電話聯系,電話聯系勝過電子郵件和網絡聊天。“人脈是當你需要的時候,有人愿意幫助你。”他說,常抱怨沒有人脈的人,都是自己把人脈終結掉的。“他們是‘三不人’,常說‘我沒時間、我不會、我不想去’。”
- 上一篇:職業生涯開始之道
- 下一篇:在香港用這3種方式找工作,非永居也能月薪17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