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市場轉向要跨越三大屏障

飆山狼、奔速、派樂、步賢、新踏……留心觀察福廈高速公路兩旁的路牌廣告,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新的面孔正在一一顯現。這些新的鞋業品牌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外銷轉型而來。那么,現在是否是外貿企業轉內銷的好時機?外貿企業在轉內銷的過程中又應當注意什么問題? □本報記者 劉文艷
機遇:
行業洗牌讓新品牌崛起
金融危機雖然給出口企業帶來了一定影響,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柯銀斌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是否在這個時期‘轉內銷’取決于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如果產品能夠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又有足夠的實力,那么,目前將是一個好的時機。每一次危機都將引發新一輪的行業洗牌運動,新的品牌將面臨迅速崛起的機遇。”
在泉州許多企業家看來,只做外貿,國際市場風險大,開拓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穩、更快。記者了解到,20年來一直專注于國際貿易市場的泉州寶峰鞋業,今年1月通過簽約李小璐,推出“寶人”品牌,正式宣布大舉進軍國內市場。在泉州寶峰鞋業總裁陳慶偉的眼中,現在正是出口企業大舉進軍國內市場的好時機。“金融危機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消費,但是終端店面、人員成本等的下降,對于新的品牌進入將是一個契機。”
“出口加工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轉內銷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通過與國際采購商的接軌,外貿企業能夠及時把握國外最新技術和最新流行信息,以及國際鞋業發展趨勢等。這些都是外貿企業在拓展國內市場方面所具有的優勢。”石獅富貴鳥鞋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和平稱。
縱觀泉州目前品牌運作較好的鞋企,如特步、安踏等,基本也都是由外銷轉內銷而來,只是他們比去年、今年才開始嘗試內銷市場的企業“醒”得早,而且敢于嘗試,能夠堅持,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顧慮:
資金缺口成一大屏障
晉江深滬——中國內衣名鎮,以內衣織造而聞名全國,該鎮95%以上的產品都出口。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不少內衣企業開始嘗試將目光轉移到市場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上。“轉?還是不轉?”曾一度成為深滬內衣企業的討論話題。
“內銷市場無疑是一塊誘人的‘蛋糕’,要吃掉這塊蛋糕卻并不容易。”深滬嘉雄內衣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嘉雄稱,“沒有銷售網絡、對國內市場不了解、缺乏足夠的資金成為外貿企業轉內銷的三大制約因素。”白手起家的蔡嘉雄在商場上曾經也經歷了無數的風雨,這一次他卻選擇了“以不變應萬變”。其中,資金的缺口無疑成為出口轉內銷難以跨越的“屏障”。
談及對內外銷的一些看法,福建匹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志華稱:“開發新產品、創建品牌以及開拓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出口企業在考慮謀求轉型時,要清楚自身的定位,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品牌塑造等方面要深思熟慮,不能冒險作出大舉措。”
據國內相關市場調查數據顯示,在國內樹立一個鞋服品牌至少需要花費7000萬元。品牌樹立起來以后還需要繼續投入加以維持。此外,出口與內銷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內銷必須花大力氣在銷售渠道的建設上。對此,寶峰鞋業總經理秘書許錚深有感觸:“實現轉內銷之后,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渠道建設、品牌宣傳、研發隊的建設,甚至經銷商維護等,都需要前期投入。”
“從眼下來看,生產型外貿企業選擇自建渠道的可能性和難度很大,較簡潔的方法是尋找合適的渠道代理,通過代理方式盡快開拓國內市場,緩解眼前壓力。”泉州師院陳守仁工商信息學院呂振奎教授稱。
走向:
主動轉型聯手國際品牌
不久前,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高級工業發展部曾發布預測:中國制造的50%鞋子未來將會出現在自己的國內市場上。因此,越是能夠較早關注并且執著專注于國內市場的企業,越能成為下一個發展黃金期的贏家。
“加工型外貿企業在完成原始的資本積累,同時對產品加工、銷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了解后,適時地通過進軍國內市場,實現品牌化運作,完成企業轉型,是目前外貿企業發展的整體趨勢。”福建格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河在此前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據了解,格林正逐步加大拓展國內市場的力度,內外銷售比例已經從原來的4∶6轉為5∶5。
考慮到自建品牌的成本投入,泉州很多外貿企業紛紛利用自己的優勢,與國際品牌攜手,來共同開拓國內市場。泉州協泰紡織制品有限公司不久前就攜手西班牙一家國際童裝巨頭,共同開拓中國市場;泉州宏宇輕紡有限公司也通過與香港的時尚運動品牌CST的合作,來進軍大陸市場。
“加工型外貿企業轉內銷不僅是企業應對危機的一種反應,更是企業主動尋求戰略轉型的需要。”泉州國輝鞋服相關負責人稱。利用在外銷中形成的技術優勢、資金能力等,國輝早在2001年就推出了CBA雷速品牌試水內銷市場,取得較好的市場反應。
“在外部市場發生劇變的環境下,企業將銷售的注意力轉向國內市場,這是一種非常合理、本能的行為。一方面,原本出口的產品,在技術、質量、價格和使用性能上完全具有投放給國內市場的競爭實力;另一方面,企業銷售市場的多元化,也有利于保持企業的穩定。”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認為,“出口型企業主動尋求轉型,也是為自己尋找一個新的‘避風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