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鞋企批量來華融資

資料圖片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從北京產權交易所了解到,多家意大利皮鞋制造企業正在北交所掛牌轉讓股權,尚有一些意大利企業產權合作項目也在北交所的運作之中。北交所工作人員表示,外國企業批量來華融資,以前還從未出現過。
業內指出,此前中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并不順利,歐美國家的保護主義、文化、體制差異都造成了很大障礙。但在金融危機面前,不少歐美企業現金流出現問題,并購門檻相對降低,甚至主動尋求合作。意大利企業“瞄準”中國,不僅是因為中國有它們所缺少的資金,更因為中國有其所渴求的巨大市場。
七家中高端意大利鞋企掛牌
北京產權交易所3月10日發布7家意大利皮鞋制造商股權轉讓項目,股權轉讓比例為1%到100%,項目截止時間為2009年12月31日。
北交所工作人員表示,本次7家意大利皮鞋制造商股權轉讓項目都是屬于米蘭產權交易所與北交所的合作項目,項目企業均屬于意大利的中高端市場品牌,有關企業名稱、項目意向、融資轉讓比例以及轉讓價格等具體事項,需要有意向的企業和轉讓方進行進一步洽談。
轉讓公告顯示,這些意大利鞋企中,最早的成立于1910年,最晚的成立于1998年,有三家企業已有90年左右歷史。7家企業主要生產和銷售男士皮鞋以及女士鞋包,年銷售收入在400萬歐元到1700萬歐元之間不等,品牌多數定位于高端市場,銷售網絡除意大利國內市場外,還遍及歐洲、日本、美國等全球市場,都具有一定的國際品牌影響力和較高的設計水平。7家企業的股權結構主要有管理層持股、家族私人控股、股權投資公司控股等形式,經營情況穩定。
北交所項目代表李盾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意大利皮鞋制造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加之其一直占據著高端市場,經濟危機給這些企業帶來的沖擊很大,都面臨著資金鏈緊張的問題,所以希望能夠與中國企業合作。這些企業的品牌、銷售體系以及設計水平往往是中國企業所缺少的,通過股權合作,中國企業能分享這些公司的設計、品牌與銷售渠道,提升實力,打開海外市場,進軍高端市場,扭轉中國制鞋業在國際分工鏈中的不利地位。
業內人士也表示,對于服裝、制鞋等傳統行業,不乏海外股權收購成功的先例,國內企業的做法往往是保留海外企業的產品品牌、設計機構及人員,利用中國渠道進行銷售。相對于歐美飽和市場而言,中國等新興市場才是這些傳統行業的目標,所以中國企業收購時,更應該重視其品牌在新興市場的影響力及其擁有的設計水平。
意某銀行開拓中國市場
另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不僅是皮鞋制造企業,包括銀行、新能源在內的許多意大利企業都希望能夠到中國融資,開拓中國市場。
根據北交所提供的資料,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意大利某銀行集團正在尋求中國戰略投資者。該銀行主營消費品信貸、商業銀行、保險及證券業務,企業定位為家庭和中小型企業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2007年年底該銀行總資產45.5億歐元,約合491.4億人民幣;凈資產4.18億歐元,約合45.2億人民幣。
經介紹,該項目中提出的融資方案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尋找戰略投資者買入小股東的全部或部分股份(舊股及增資新股),其中小股東共占30.2%股份;第二種是尋找戰略投資者認購需要小股東增資擴股的股權份額,這樣既可令小股東股權得到稀釋,同時該銀行可獲得相應融資。
該銀行集團希望借此與中國投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實現資源、網絡及技術共享,共同開拓中國與歐洲金融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投資者可以借機進入意大利金融業,為中國企業進入意大利甚至歐洲金融市場打下基礎。對于意大利銀行來說,更多的或是看中了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而不僅僅是中國資金。
意大利某新能源集團專注于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并在米蘭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該公司主要從事風能、光能以及生物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意大利光伏能源發電行業規模排名第三,在風能發電行業排名第八,并計劃將在2011年達到457兆瓦的發電量。
北交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為支撐集團快速發展計劃的實施,該能源公司決定進行一次1.5億歐元的增資擴股計劃(無優先購買權),預計其中的35%分配給中國的戰略投資人認購,另外的65%分配給西歐各國投資人。
和君咨詢集團業務合伙人王豐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現在有不少歐美企業都在向他們咨詢,希望在中國尋求合作機會。皮鞋制造業、銀行業等行業在歐美都處于市場飽和狀態,進入衰退階段,他們更多地看中了中國等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