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海外高調亮相 打響民族品牌
十年前,一位華人帶著自己公司設計制造的皮鞋,不遠千里遠赴米蘭,拜訪國際知名制鞋專家馬尼龍格,希望能得到一個確切的評價,“我可以給它打99分,但不能給滿分,因為它缺乏文化附加值。”一分之差,竟把它拒絕在國際品牌的大門之外,為了達到這一百分,他十年磨一劍,終于在2009年陽光明媚的春天,實現了他的夢想。
2009年3月,兩年一度的MICAM展在意大利米蘭開幕了,作為國際鞋行業三大頂級鞋展之一,它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全球媒體和制鞋行業的目光。其中,3號展館展出的數款“Red Dragonfly”鞋子引起了眾多采購商的關注,濃郁的民族風格,加上最新時尚元素的點綴,紅蜻蜓的出現令歐洲時尚界為之側目,她的首次登臺亮相便贏得滿堂喝彩,46家外企爭先和紅蜻蜓合作,現場成交近四萬雙,價值達150萬歐元。
“紅蜻蜓實現了中國鞋歷年來的夢想,打出了中國的民族品牌。”3月8日, 溫州皮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聽說這個消息后,專門打電話去祝賀。
藍海戰略 文化領舞
“我賣的不是鞋,是文化。”
1995年,紅蜻蜓在一個租來的廠房里誕生了,當時的溫州,制鞋企業已有4300余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紅蜻蜓創始人錢金波殫精竭慮,獨辟蹊徑,在市場狹小和產能落后的情況下,以鞋文化為支撐點實施“品牌開路、文化興業”的藍海戰略,在鞋與文化之間尋找交集點,依托文化載體,研究和弘揚中華鞋履文化,成立全國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創建全國第一家中華鞋履文化展館,編輯出版全國第一部鞋履文化辭典,挖掘中華五千年鞋履文化,并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將紅蜻蜓塑造成具有獨特文化氣息的品牌,同時,每年在全國各大城市推出百場“中華鞋文化”路演活動,對中華鞋履文化進行全新演繹,通過與全國銷售終端的互動,大力提升品牌形象。紅蜻蜓以獨有的鞋文化馳騁商海,終于脫穎而出。
“從距離中尋求接近”一直是紅蜻蜓的核心理念,一個距離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個距離的開始。為擴大品牌影響力,紅蜻蜓自1998年始構筑市場網絡,名為“綠草地”計劃,喻意紅蜻蜓專賣店如同一片片綠草地,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遍布大江南北。短短十年之間,紅蜻蜓構筑起東起上海、西抵新疆、北至黑龍江、南到海南的立體化營銷網絡,覆蓋面之廣業內少見,從而成為全國最大專賣機構之一。紅蜻蜓的鞋文化和企業經營文化為企業騰飛增添雙翼,創造了紅蜻蜓持續跨躍式的發展。
國際路線 時尚領先
近年來,中國鞋尤其是溫州鞋在海外頻遭抵制,2004年更是爆發了激烈的“西班牙焚鞋事件”,低價劣質的中國鞋在歐洲市場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西班牙的一把火讓錢金波領悟到,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要想走向國際市場,就必須撕掉“低價低端”的標簽,打破歐美國家對中國產品固有的偏見。為此,紅蜻蜓邀請了西班牙著名設計師主導設計,力圖產品與世界前沿接軌。2006年1月,紅蜻蜓集團成立國際事業部,計劃三年占領國際市場,2007年6月,紅蜻蜓和比利時運動鞋技術研發企業愛思康公司進行科技方面的合作,聯手研發國際倡導的運動皮鞋。這種以“歐洲設計、中國制造”融合中西文化的戰略思路,徹底顛覆了中國鞋在歐洲市場的以往形象。紅蜻蜓正在以一個民族品牌形象逐漸為國際市場所接受,在主流商場、商業街等高端的場所占據了一席之地。
“中國要從制鞋大國向制鞋強國發展,必須走高端。現在正是中國鞋業轉型升級的洗牌階段,紅蜻蜓帶了一個很好的頭。” 溫州皮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說。
堅守陣地 歸零跨越
“在主業上做到行業前三名,否則就不要談多元化。”
通用前CEO韋爾奇的這句話給錢金波帶來很大啟示。近年來,房地產熱一度在業內瘋狂漫延,大量鞋企抵制不住誘惑,紛紛掉頭轉向房市發展,然而,紅蜻蜓在這股房產投資熱潮下卻選擇了堅守。
2005年,在紅蜻蜓集團成立十周年之際,錢金波將“歸零跨越”定為新的戰略思想,將原來的戰略工程“31135041”改為“31115041”工程,意即“爭取用三年時間,在上海建成一大管理中心,全面促進一大主業鞋業健康發展,在溫州、廣州、重慶打造三大生產研發基地,使集團產值達五十億,完成公司股份化、經理職業化、管理制度化、企業文化一體化等‘四化’建設,進而成為中國一流企業。”其中從3到1的一字之差,表明了紅蜻蜓在經營思路上的重大改變,將原先涉足金融、教育、制鞋三大產業的計劃回歸到制鞋主業上來,讓專心致志做鞋成為紅蜻蜓上下一致的目標。“歸零有多重涵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諸多誘惑拋到一邊,從多元投資歸零為專注于主業”。錢金波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
“中國的民族品牌被推向世界的時候,決不可以失敗。這不僅僅是關系一個品牌的得失,更是關系到中國鞋行業、中國民族品牌的成敗,” 一位專注于研究溫州鞋企業專家分析說。紅蜻蜓的高調亮相,是世界金融危機后國內企業走出去的精彩一幕,也是國內企業進軍海外的標志性事件,從海爾,TCL,聯想再到紅蜻蜓,一次次的向世界證明“中國制造”不再是“低價低端”的代名詞,通過更多企業的“走出去”戰略,提高中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當歐美國家眾多企業瘦身過冬的時候,中國企業更應及時出擊,搶占國際市場,以獲得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更多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