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讓鞋業成為農民的特色產業
3月5日,農歷驚蟄,萬象更新,正是春耕大忙季節。在懷川大地,農民朋友在田野揮灑汗水之時,都在熱議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興奮地談論著國家出臺的種種強農惠農政策。
讓種糧農民提前吃上“定心丸”
雖說人勤地不懶,但許多外在因素對糧食生產也非常關鍵。這次50年一遇的旱情,讓人們再次產生對“風調雨順”的渴望,F在溫縣溫泉鎮、岳村鄉許多農民已把糧食豐收的希望寄托在新建成的引黃補源水渠上。
3月9日,岳村鄉五里遠村農民常天義看著綠油油的麥苗,滿眼的欣喜。他的麥苗由枯黃轉青綠,得益于引黃補源渠水的滋潤。在今年的嚴峻旱情中,溫縣引黃補源工程分別于1月7日、2月1日兩次啟動,共引水65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沿渠麥田的旱情。常天義說:“家里的3畝多麥田喝足了水,豐產有保證了!
更讓常天義高興得是,《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再次強調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還明確表明要較大幅度地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平均每斤提高0.11元,并繼續增加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他說:“糧食豐收了,產量提高了,我們就希望收購價能上去。政府現在公布收購價,就是提前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我們一定把糧食種好。”
讓核桃樹成為農民的“搖錢樹”
馬村區安陽城街道南崗村曾經有個俗語:崗上村,崗上村,不踏石崗難進村。而現在的南崗村卻成了遠近有名的“核桃村”。
曾經的俗語揭示了該村土質的貧薄,地表40公分以下就是碎石沙土層。長期采煤導致地層塌陷,地表高低不平,難以飲水灌溉。一般年景中,該村一畝地兩季糧食總共打不到500公斤,僅夠村民溫飽。
“核桃村”名字的產生,源于2005年該村發展起的核桃種植業。南崗村黨支部書記郭蓮英告訴記者,該村的350畝核桃樹,是平原上少有的成片核桃基地,也是村民的“搖錢樹”。她說:“一畝核桃至少收50公斤,收購價約每公斤30元。”
3月10日,南崗村趙世紅正在為核桃樹涂抹石硫合劑。當聽說《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時,他高興地說:“俺們村就是因為種糧食收入低,才調整了種植結構,現在看來種核桃樹是種對了!
讓制鞋業成為農民的特色產業
溫縣南張羌鎮衛溝村村民衛有關家有幾畝地,但他主要精力沒有放在土地上,而是花費在制作棉拖鞋上。去年7月份,他花了2萬多元購置了制鞋繡花機,用于擴大產量。
在南張羌鎮,像衛有關這樣的制鞋戶不在少數。該鎮黨委書記鄭開樂說:“鎮里在鞏固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積極發展非農產業,擴大農民非農收入,逐步形成了鑄造業和制鞋業兩大特色產業!
據了解,該鎮發展壯大傳統庭院制鞋業,已經培育形成6個制鞋專業村,發展經濟適用鞋生產線80多條,吸納本鎮及周邊勞動力近萬人,帶動了繡花、軋底、軋幫、運輸、物流、紙箱等庭院經濟發展,全鎮從事鞋業相關生產的個體戶有750多家。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壯大縣域經濟。鄭開樂說:“對我鎮而言,發展制鞋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所以,鎮里會從資金、政策、服務等方面幫扶制鞋戶,推動制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