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與封建禮教制度——企業文化之桎梏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其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我國存在最為廣泛、影響最為久遠的文化類型。
而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影響最深刻的當屬“男耕女織”的小農意識和“君君臣臣”的封建禮教制度。
首先我們看什么是“男耕女織”的小農意識?為滿足個人溫飽,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無約束、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簡稱小農意識。其具體表現概括如下:
小富即安。有小農意識的人,其追求相對較低,只要超過了旱澇保收,吃飽喝足略有結余的目標,就會產生富有的感覺。其結果一是沒有了從前那種吃苦耐勞,不干活就要餓肚子的危機感;二是有了結余就開始琢磨著享受,“燒香修墳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結余投入再生產,讓結余有更多的結余;三是飄然自得,不可一世!皼]有我哪來的小富”。連罵幾句老婆,踹兩腳自家的狗都以為比美國總統的能耐還大。
缺乏自律。由于小農生產方式是典型的個體行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種啥就種啥。所以,沒有規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約束,哪來的自律。有小農意識的人一般很隨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內外不分、輕重不分,不用說作為一個主管應肩負的責任,就連作為一個人與社會相處的標準分寸都談不上。
宗派親族。個體經營,勢單力薄,沒有組織,沒有協作,沒有利益責權的共存,自然也就沒有抗風險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風調雨順的時候養尊處優,一旦出現了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叫天不應,求助無門。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宗派親族,有小農意識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緣的本家人。為了集合力量戰勝災難除了拉幫結派,任人唯親,恐怕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由此我們清楚地看到,傳統農耕文化是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封閉性、保守性、悠閑性、平均主義、經驗主義、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血緣與地緣意識濃厚等文化特征。
因此,傳統農耕文化的消極因素與現代經濟、社會運行規則存在沖突,并給企業的文化主張、文化管理實踐帶來負面影響,桎梏著企業改革的深入,制約著企業的創新活力,阻礙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建立,降低企業的存在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尤以當今,世界經濟面臨嚴峻考驗的情況下,當經濟體制、營商環境、創業思維面臨轉型時,由于文化觀念演進的滯后性,致使積淀在人們思想靈魂深處的農耕傳統文化必然抑制競爭、開放、自主、創新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這就是企業文化發展的桎梏之一—作為我國民族文化沉疴的農耕文化
而作為封建禮教制度:君君臣臣、三剛五倫、三剛五常等意識形態,不但自始至終地影響著我國2000多年文明發展的歷史,而且,在信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桎梏著現代文明發展的步伐,尤其桎梏著作為社會文化分支的企業文化健康發展。
封建禮教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起著規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國人國民性的科學演進。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奴性文化、溜須拍馬、崇洋媚外、阿諛奉承、陽奉陰違、窩里斗等劣根性,無不因于封建有毒文化的沿襲。
然而,知識經濟的浪潮和知識經濟引發的社會變革,不僅波及科技和經濟,而且將引發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全方位演進。在傳統農耕文化和封建殘余的影響下,企業文化可能呈現出多面性和邊緣化傾向,企業員工的文化認同不可避免地出現多重的不穩定性。
因而,擺脫傳統、腐朽的文化束縛,建設基于優秀社會文化之下的進取、互助、忠誠、創新型企業文化、培育積極的企業精神、企業使命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是廣大的企業人和企業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 上一篇:一個出師不利的故事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