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合成革行業不惜重金整治污染
漫步在合成革企業聚集的溫州工業園區及機場大道一帶,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昔日刺鼻的異味再也沒有了。居住在溫州工業園區旁邊黃山路的居民張先生說,現在放心多了,也不打算搬家了。
經過多年的環保整治,我市的合成革行業確已今非昔比,在環保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國合成革行業的前列,正在迎接環保整治驗收。
昔日尷尬
已成塵封記憶
合成革行業需大量使用化工物質,以前都任其在生產過程中揮發或隨廢液直接排放,這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且致使原材料大量損耗而使企業成本高居不下因此,合成革企業周邊異味刺鼻,過往行人叫苦不迭,而一些企業的車間內,工作人員更是無奈地戴上雙層口罩甚至防毒面罩。基于此,龍灣合成革行業被戴上“市級環保嚴管區”的帽子。
然而,記者近日深入了解合成革行業整治污染的現狀時發現,昔日的尷尬已成塵封的記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環境的改觀?
從機場大道一路走過,空氣里果真已聞不到異味,企業排放的廢水經處理后也較為清潔,經環保部門監測均已達標,企業舍不得讓水白白地排放,都被循環利用,大大減少了用水成本。
在溫州工業園區,一家合成革企業生產車間里正在忙碌的涂臺操作工吳培玲說,經市環境中心監測站檢測,公司車間內的廢氣濃度遠遠低于排放標準,不會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影響。以前他們都是戴雙層口罩擋臭氣,有些工段還要戴防毒面罩,而現在再也不用戴了。記者走訪了這里的五六個車間,果真發現所有工人沒有戴面罩,同事之間交談也不用“捂嘴掩鼻”。
整治污染業界多管齊下
浙江金大利皮革有限公司是污染治理的一個樣本。公司早在2004年進行干法DMF廢氣的回收,同時推行生產線的封閉工作;2006年污水處理工程開始投入運行,去年開始用處理過的廢水養上滿池田魚。公司自主研發的干法線封閉技術,為全行業的干法線封閉開辟了新的途徑。
近年來,各級政府始終把合成革行業的污染整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環保部門對全行業實行“四合一”全天候在線電子監控,一旦發現環保不達標就立即責令整改。合成革行業也深刻地認識到,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好環保問題,秉承“主攻廢氣、全面推進”的原則,把治理廢氣污染作為環保治理的重點,只要環保部門提出整改的,都不折不扣予以執行。
作為行業“娘家”的溫州市合成革商會,整合行業資源,不斷治理工藝上的難點,發現典型,實現資源共享。如商會在金大利公司攻克干法生產線封閉全國性的難題,從源頭上捕集回收廢氣之時,組織眾多企業前往參觀學習,使這一先進做法迅速得以推廣。
如此的環保治理力度,為我市各大行業所罕見。商會會長、正大利合成革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國春說,近年來,行業內企業負責人形成了搞好環保工作是企業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的共識,今后還要繼續加強環保意識,堅持長效的管理制度,并對員工進行環保意識培訓,多管齊下以實際行動推進環保治理,決不讓污染反彈。
環保先行
企業一舉多得
近年來,合成革行業致力于治污,使廢水、廢氣、固廢等治理實現了新突破,解決了多項全國性的難題。整個行業在污染治理上近年來共投入4.9億元,僅龍灣轄區內的企業今年就投入1億多元。基于眾多企業已越來越重視環保,龍灣區的合成革行業還向社會公開作出環保承諾,成為全市首批承諾的行業之一。
眾多注重環保的合成革企業中,隆興皮革公司研發了“新型管式高壓靜電DOP回收裝置”,一天可回收PVC合成革生產中揮發的廢氣150公斤,目前已成為示范裝置,并在行業內推廣。二甲胺的治理是合成革行業的一大難題,其治理工藝有多種,有的治理過程耗煤能大、成本高,雖然有成效,但不盡如人意。這項治理的試點單位之一、隆興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樹仁與技術人員一起,積極探索二甲胺治理工藝的節能新途徑,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排放廢氣中的二甲胺含量已明顯降低,達到環保標準要求,而且一年可節省100萬元。
而五星合成革公司也是廢氣回收、脫硫除塵等環保整治的佼佼者,該公司安裝了“脫硫塔”,產生較好的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企業負責人無不感慨地說:“污染整治是一個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是企業自身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關愛員工、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實踐。”
其實,對環保加大投入,企業不僅贏得了環保效益、社會效益,其自身在降低成本方面也大有裨益。如回收一噸的DMF,在再利用后相當于減少了五六千元的原材料成本。當前正是眾多合成革企業進行環保投入后開始全面收獲的時候,隨著治污設施的日趨完善,合成革的污染問題有望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 上一篇:合成革與人造革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前言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