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成了大公司的市場營銷部?
近日,有網友以“過分”為題發帖子講述了杭州某學校發生的“奇事”:寶潔公司的市場化調查竟然赫然進入學校這個非贏利性機構。調查表要求學生保證在今后一周內與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三項“家庭作業”,其中包括每天使用佳潔士牙膏及舒膚佳香皂,及剪下家中佳潔士和舒膚佳標志,貼在表格中。跟帖家長爆出幾十家學校曾發過類似的調查問卷。
雖然調查表下方注明“非廣告”,但這只能騙騙小學生,大人是絕不會相信商業目的如此明顯的調查不是廣告行為。問題是,這類廣告宣傳何以能在眾多學校堂而皇之地開展,且神通廣大到居然能用作業形式布置給學生?訣竅在于,公司巧妙地迎合了教育部的健康教育計劃,在1997年聯合推出“佳潔士口腔健康教育計劃”,并作為一項全國公益性學?谇唤】到逃椖客茝V到全國各校。為了顯示其公益性質,佳每年免費向學生贈送一批牙膏和牙刷。
這可是馬克斯·韋伯發明的“意圖倫理”在教育界的一次成功實踐。韋伯認為:一個行為的倫理價值在于行動者的信念、意向的價值,它使行動者有理由拒絕對后果負責。從教育部以下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都太迷信“意圖倫理”了,輕易地就中了企業的道,乖乖地配合企業做起了產品推銷員,并運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將一項說不清道不明的調查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和他們的家長,讓學生和家長成了產品的義務推銷員,最終達到了推廣產品的目的。至于有多少學生在這項所謂的公益事業中學到了口腔衛生知識,只有天曉得。
此前,我只知道在其他領域受“意圖倫理”思維的支配干出過諸多荒唐事,如轟動一時的牙防組就是打著促進大眾口腔健康、提高群眾自我口腔保護水平的旗號大肆斂財的,再如山東威海將單位募捐成績納入績效考核也是以救危濟困的美好名義行損害公民權益之實的。而今這種情形居然蔓延到學校系統,并且一搞就是十多年,竟然習焉不察,足見事件背后暴露出來的性質遠比事件本身更嚴重。
現在,杭州市教育局雖然已經發出整改通知,但此中教訓不能不汲取,那就是要警惕受“意圖倫理”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只要初衷、愿望、動機美好,手段、方式和結果是可以不計的。教育任何時候都要固守教書育人的本質,不能被外界各種動聽的名義所引誘。
鏈接:西電卡門事件
去年7月份,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未經學生同意,配合工行為11000余名學生集體辦理了“中國工商銀行牡丹運動圓夢學生卡”。這是大公司“入侵”校園的又一個顯明案例。而此事的后續更讓人嘆為觀止。本來,12月17日,學校已向學生公開道歉,而校方宣傳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竟宣稱要占領天涯等網上消息通道,并威脅扣下女記者,“要做一個轟動全國的事情!”
- 上一篇:掃雪尋路 PC廠商集體投奔網絡營銷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