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招聘團華爾街運回150公斤簡歷 年薪最高百萬
資產管理、IT信息、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投資經理、首席經濟學家等相關崗位是此次招聘團的主要目標
12月16日,24位上海金融業高管從倫敦、芝加哥、紐約捧回了300多斤簡歷。此番海外“淘金”聲勢浩大,共涉及了28家招聘單位,開出崗位達170多個。
其中,銀行崗位比例不高,約占10%左右。據已回國的某銀行人力資源總監透露,真正符合商業銀行崗位要求的海外人才不多,前來應聘者更多是過去從事投行工作,而缺乏商業銀行的經驗。
馬不停蹄輾轉三地招聘
這一次,規模不算小。現場坐鎮的金融機構有20家,包括基金公司、券商、銀行、浦東新區政府、上海金融學院、上海證交所、保險公司、上海國際集團、復星國際有限公司等,另有包括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陸家嘴集團、交銀施羅德基金等8家委托招聘機構。
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國際交流會合作處處長黃渭茂介紹,此次“2008年上海市海外高層次金融人才招聘會”推出銀行、基金、證券投資等專業領域170多個職位,另有其他領域高端崗位1000多個,招聘中國留學生和其他專業人士。
據悉,此次工作團摒棄了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傳統宣傳方式,行前他們特別在當地《金融時報》等知名媒體打出招聘廣告,并安排駐當地辦事機構籌備妥當,以便一到現場即可展開實質性工作。
負責籌備工作的國際人才交流協會駐倫敦辦事處段婷女士向理財周報記者介紹:“前來應聘的人大概有1000多位,當天下午正好有一場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考慮到一部分參加考試的人不能前來應聘,所以第二天上午又再加了半天。”
現場之熱烈有些超乎想象,每家企業的招聘臺前都圍滿了人。為了能與更多應聘者面對面交流,參與招聘的各企業代表,多數都放棄了午間工作餐和休息,對一些條件不錯的應聘者會當場進行多一些時間的交流。
不過,招聘團的行程非常趕。12月9日,芝加哥當地時間14點—18點,雙樹酒店,又一場的招聘會開始了。那天,招聘恰逢上班時間,前來應聘的人員沒有倫敦站多,但是前來應聘的都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有些留學生從佐治亞州或佛羅里達州乘飛機前來,可見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的愿望也是非常迫切。
12月13日,海外招聘的最后一站,紐約。也許是重要的一站,又趕上休息日,因而任憑寒風凜冽,紐約法拉盛喜來登酒店3樓的招聘會現場卻依然人潮涌動。近千名來自華爾街的華人金融業精英排隊等候著短短幾分鐘的面試交談,他們期待著在金融危機之下能為自己找到新的事業起點。
據悉,多數應聘者雖然目前工作無憂,但因看好國內金融業發展前景,而希望能回國投身于這一波發展。在紐約野村證券工作的劉先生認為,目前美國的金融市場比較差,而中國的金融市場則處于起步階段,雖然經濟形勢受到國際金融危機一定的影響,但國內金融行業還是需要發展的。從整體上說,國內的金融行業基礎比較薄弱,金融市場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場,而像金融衍生產品、債券市場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一批人才去開發,因此,從長遠來說,有很多機會。
銀行百萬年薪找總監級崗位
理財周報記者了解到,資產管理、IT信息、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投資經理、首席經濟學家等相關崗位是此次招聘團各機構招聘的主要目標。
其中,銀行招聘的崗位級別較高。如上海農村商業銀行招聘風險總監和總監級戰略研究員,提供100萬—150萬的年薪;上海銀行招聘的崗位是信息總監和風險總監;浦發銀行列出的是“高級衍生產品經理”、“高級市場風險經理”、“風險量化與模型建設高級經理”和“高級私人銀行顧問”四個崗位。
也許是金融危機的爆發,此次銀行招聘的崗位中一半以上是和“風險”有關的崗位,且對風險管理的經驗大多要求在5年甚至10年以上,也可以看出銀行對風險管理的意識越來越深入。
但是,從實際招聘情況來看,并不是家家滿意。上海農村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總監蔡穎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從收到的簡歷來看,目前還沒有找到很合適的人選。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這次招的是高層崗位,本身崗位要求比較高。另一方面,前來應聘的人員大都是從投行、基金公司過來,而缺乏商業銀行的背景。這批人更符合同去招聘的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開出的一些職位。”
相比之下,一些偏技術的崗位適合的人選就比較多,應聘單位能夠有更大的余地去挑選最佳人選。
記者也了解到,此次上海金融招聘團開出的高層崗位中薪水并不低。除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百萬年薪找總監級專才外,東方證券、申銀萬國招聘的總監級崗位年薪也在100萬元左右。
海歸派能否快速適應本土文化
盡管金融機構開出的薪水不低,但是與海外金融人才的普遍高薪相比,未必高出許多。
一家服務金融業的獵頭公司范德國際負責人趙成龍曾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海外公司即便降薪了,其收入也要比國內公司開出的薪水高。我曾經服務過的一個客戶,他在海外拿的薪水是15萬美金,后來薪水下降40%。但是國內公司給出的總監級崗位也就年薪40萬元人民幣。”趙成龍向記者表示道。
這一點,在華爾街員工身上也可以得到證實。據公開報道,2006年紐約華爾街30多萬員工的平均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今年即便薪酬平均驟減35%之多,華爾街員工的平均收入也達13萬美元,折合人民幣近90萬元,這在國內金融業來說已算高薪。
從海外招聘專才,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擔心回國后是否會發生“水土不服”、“位置空設”等情況。去年,曾有基金公司海外高薪招來基金經理,為QDII“出海作戰”,但實際的結果QDII出海不順,或QDII根本連“海”都沒出,這個高薪崗位簡直是空架子。
此次海外招聘回來的海歸是否能馬上適應國內文化呢?記者在浦發銀行列出的招聘崗位中就看出最后一條要求必是“熟悉并認同中國文化”。
北大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成思危近日就表示:“引進人才就怕‘水土不服’,比如有些人公事公辦,不處理人際關系,不了解當下的中國國情等,最后都離開了。”
- 上一篇:一所民辦學校年薪10萬聘校長
- 下一篇:富士康的工人加班費該由誰來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