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看“鞋城三變”
從1983年生產10萬雙皮鞋到去年生產4億雙各類鞋產品,“一雙鞋走天下”成為莆田的一大美譽。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代的女鞋工,對此有著更深的感受,且看記者采訪——
前些天,來自梧塘鎮的林燕和兒子、女兒一起參觀了第三屆莆田國際制鞋技術設備·鞋材展覽會。展會上各種最新的設備、鞋樣讓她眼花繚亂。老人曾是我市首批制鞋業中的代表企業———振興麻鞋廠的老員工。1980年起,她就在麻鞋廠上班。如今,振興麻鞋廠的所在地成了新果鞋業有限公司。
談起近30年“鞋城”的發展變化,這位已退休的老女工興奮不已,她用3句話來形容。
“鞋越做越好看”。當年,林燕還是一個年輕婦女,有幸成為我市首批鞋廠的打工女。振興麻鞋廠是由我市制鞋業元老級人物———蔡秋輝等創辦的。干了十多年農活的她進廠織起麻鞋。每天下來,手勤腳快的姑娘們都能生產出一大堆產品。為了賺點“外快”,她們每天還領回一些原料,與家人一起“挑燈夜戰”。在最初幾年,她們生產最簡單的皮鞋、塑膠鞋、布鞋等,顏色往往只有不到10種?涩F在,林燕的兒女們在工廠生產出來的鞋品,花樣多的不得了,有時連從業20多年的她還分不清原材料是皮鞋還是運動鞋系列的。
“做的鞋穿得到”。林燕說,當年由于條件有限,她們生產的多是半成品,很難知曉成品的最終模樣,F在流水線作業后,多數鞋廠都具備生產成品鞋的能力。還有,當時自己對親手生產出來的“人字拖”喜歡得不得了,可是每一雙都要出口,想買也買不到。不像現在的孩子們想穿哪種新款鞋,掏錢就可以買到。腳穿親手生產的鞋,感覺就是不一樣!
“本地人做大了”。在林燕的記憶中,早期莆田制鞋的大老板幾乎都是從臺灣過來的。如梧塘的新果、力豐、大吉利等大廠的管理高層清一色是臺灣人。近年,林艷從下輩人口中聽到雙馳、華豐等莆田當地老板創建的上規模鞋廠,村莊附近各種制鞋小作坊、小工廠,多得讓她都分不清。
的確,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市本著地理和人脈優勢,最早承接了臺灣制鞋業的轉移,形成了制鞋產業,培養了一批制鞋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并在政府的推動和鼓勵下,催生了聞名遐邇的“鞋城”。
正如林燕老人的感受,30年內,我市制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市統計局,記者翻遍了原始材料,才在1983年建市的有關資料中見到了年生產10萬雙皮鞋的統計數據。到2007年,我市生產的各類鞋產品已達到4億雙,產量比當初增加了4000倍。制鞋企業也增加到近1700家,其中規模企業200多家,億元企業50多家。從2001年起,我市制鞋產業每年均以兩位數的幅度增長,至去年年底,從業人員近30萬人,產業年產值達200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近30%。制鞋產業作為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成長為當前最大支柱產業,“莆田鞋城”名揚天下。
- 上一篇:金融危機,制造業如何度過?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